聆听白峁山歌 传承民俗文化
凤凰传媒学院师生赴常熟古里采风

山歌声声,引来惊羡赞叹。410日上午,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20余名学生在徐国源、谷鹏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常熟古里镇,体验了一次别样的“民俗古里”采风实践。

古里是著名的民俗文化之乡,而有着千年历史的白茆山歌更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白茆,位于常熟东南部,历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形成了极具稻作文化特色的吴歌艺术——白茆山歌。在白峁山歌馆,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行了参观,墙上排列的展板清晰地记录着白峁山歌的发展脉络,诉说着白茆人传唱山歌的风情。

白茆山歌起源于农耕文化,旧时的人们一边唱歌、一边劳作。古里文化站站长养鹤向同学介绍:“白茆山歌来源于田间地头,没有歌本,基本靠口口相传,一代一代传承至今。”据了解,1960年代前,白茆山歌馆对面的一条湖上,每年会举办万人参加的山歌会,那时,四乡八邻的人们纷纷开船至此唱山歌。“湖面被堵得水泄不通,场面非常壮观”,邹站长比划着补充道。据山歌馆负责人介绍,古里镇近年来也举行过两届白茆山歌艺术节,每次都由镇党委书记领头唱山歌,也正是由于当地政府对本土民俗文化的重视,白峁山歌才逐渐形成体系,得以广泛流传。

山歌馆请来的歌手们为师生表演了一系列精彩的山歌,各位山歌传承人原汁原味的歌声,或高亢或低沉,或笑吟或哭诉,或喷薄而出或娓娓道来,令同学们大饱耳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82岁高龄的国家级白茆山歌传承人陆瑞英,尽管早年的过度用嗓已对她的嗓音造成了不可恢复的损伤,但她仍坚持为同学们演唱了2首山歌。老人坐在椅子上用力地哼唱,声音虽然沙哑,但她对山歌演唱的热爱、对民俗传承的执着,感动了在场所有的师生。

在采访环节,同学们都积极提问,而山歌手们也给予了耐心的回答。在谈到白峁山歌的传承问题时,邹站长略显担忧地表示,白茆山歌的发展基础是农耕文化的繁盛,随着如今农耕文化的逐渐消亡,年轻人不能理解山歌的含义与情感,与山歌也就渐行渐远。另外,白茆山歌必须以常熟方言演唱才能体现其情韵,对当地方言不熟悉的人只能感受曲调的婉转秀美,却无法理解歌词的含义。“现在会唱山歌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我们会继续挖掘、寻找山歌歌手,我们相信还能找到更多的传承人。”邹站长语气坚定地说。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还参观了古里镇历史悠久的铁琴铜剑藏书楼,感受了藏书世家的书香传承。白茆的民俗风情,古里的人文气息,令同学们的常熟古里采风之行收获颇丰。在场的一位同学表示:“作为传媒专业的学生,我们应积极传播那些优秀的民间歌谣,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出努力。”

(凤凰传媒学院)
苏大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