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专职团干部赴武汉、北京学习交流

今年是我校学生工作创新年,年初校团委围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抓住思想引领和素质拓展两大主线,具体提出了“七大体系两大平台”建设的工作思路。为具体部署好下一时期我校共青团工作,推动各学院(部)团委团建品牌建设和工作创新,拓宽视野,凝心聚力,向着建设“全国一流高校共青团”的目标迈进,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三月底四月初,全校团委书记组队赴武汉、北京著名高校学习交流。
11.04.21 我校专职团干部赴武汉、北京学习交流侧记.jpg

11.04.21 我校专职团干部赴武汉、北京学习交流侧记1.jpg

此次交流分武汉、北京两组,分别学习走访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并聆听了团中央学校部杨松副部长专题报告。这些全国的知名高校其共青团工作各具特色,思想教育、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经验;团中央领导的报告高屋建瓴,脉络分明,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我校共青团工作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1、重研究,理思路。不管是作为高等学校首府的北京大学,还是武汉的高校,对于共青团工作都是以研究的态度,不断理清高校共青团的定位和工作思路,学校的共青团工作都有着较为系统的体系和鲜明的特色。团中央权益部副部长杨松在专题报告中,也特别提出团干部必须“眼高手低”,即眼界高,姿态低,只有对团的工作有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能够思接千载,融会贯通,对团的工作对象:青年,有了深刻的认识,才有可能实现引领和服务。团的工作者在面对纷繁复杂工作的同时,如何做个有心人,善于挤出时间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眼界”是值得我们全校共青团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2、讲校情,显特色。无一例外的,所走访的高校共青团工作均结合学校的传统,经过几代人的长期坚持,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北京大学从一开始的强烈民主意识,胸怀大局的观念,铸就了“与时代同行”的一贯传统。思想教育在北大有着丰富的载体,如清明公祭、五四精神、一二·九歌咏比赛;武汉大学的樱花笔会、珞珈艺术节,“珞珈之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华中科技大学结合学校工科优势,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大做文章,其所形成的校院两级培养,以及启明学院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同学的集中培养都是成功的典型案例。

3、找资源,抓重点。几乎所有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共同难题就是资源欠缺与工作内容繁杂、工作对象需求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积极调动校内外一切可用资源,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武汉大学团委在创新创业方面所引用的政府创业园、“同窗情”助就业;华中科技大学团委依托学校、政府建立“四大平台”“两个基地”;武汉理工大学团委与“地方共建”学生活动中心等,高校团委都在利用各种途径积极争取校内外支持,并将资源向一部分重点工作倾斜,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同学的需求。
11.04.21 我校专职团干部赴武汉、北京学习交流侧记3.jpg

11.04.21 我校专职团干部赴武汉、北京学习交流侧记2.jpg

武汉、北京之行的收获很多,从走访高校带回来的不仅仅有经验,还有丰富的书面材料,大家也在加紧学习。回来后,所有参与人员都结合工作撰写了心得体会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学校团委和院(部)团委的创新工作项目也将正式提上日程。相信经过此次学习交流,大家不仅开阔了思路,提升了眼界,也激发了更大的热情和智慧,全校共青团干部会以实际行动切实提高服务我校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能力和水平,创造出更多属于我校共青团工作的“名片”,向全校团员青年,向关心支持我们的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团委)
苏大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