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院“暑期学术周”系列活动丰富多彩收效显著

81629日,社会学院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暑期学术周”系列活动。在这两周的时间里,社会学院各系专业教师会同学生工作教师,陆续开展了“社会实践与调查”、“毕业论文动员指导”、“创新项目经验介绍”、“社会实践心得交流”和“学术论文撰写指导”等活动。此次“暑期学术周”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学院有关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带队,组织了多个社会调查小分队,就大学生村官、公共文明等主题进行了大规模调研活动;第二阶段则将有关学生集中在学校,重点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创新项目经验等方面的交流活动。本次学术周紧密贴合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科研需要,拓展了广大同学的学术视野,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专业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等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

毕业论文莫发愁,各系主任来解忧

一提到毕业论文,许多面临毕业的学生都长吁短叹、头疼不已。826日上午,为帮助毕业班同学攻克其对于毕业论文的心理障碍,历史学、档案管理、图书馆学、社会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和旅游管理各系科主任分赴各毕业班开展“专业前沿介绍与毕业论文选题辅导”的讲座,对毕业班同学就毕业论文的有关工作做出动员、提出要求,并耐心为其答疑解惑。这次面对面的交流,破除了毕业班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陌生感与恐惧感,为他们今后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讲座中,各系科主任还同毕业班的同学们一起分析了本学科的发展前景、学术热点和升学就业等方面情况,帮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专业。

创新项目经验谈,优良传统代代传

827上午,在社会学院学术报告厅,各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团队”成员齐聚一堂,参加由学院举办的“创新项目申报与实施经验介绍会”。在会上,各团队就本项目在申报、调研和结题等环节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同与会者展开了充分的交流。社会学院自2008年第一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活动举办以来,先后成功申报5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其中20081项(以优秀等级结项)、20092项(分别以优秀、良好等级结题)、20102项(在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在我校文科院校中位居前列。此次经验介绍会上,往届课题成员不仅将自己的科研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低年级同学,同时还勉励他们继承社会学院在学生科研方面的优良传统,以期为学院争取更大的荣誉与成绩。

社会实践体会多,心智学术齐收获

827下午,“社会学院社会调查分队总结交流会”在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交流会由社会学院团委书记刘慧主持,学院数十支小分队负责人分别作了3分钟的经验交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交流中大家普遍认为,暑期社会实践不仅让自己更加了解祖国、了解社会,更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胆识与学术修为,使自己获得了心智与学术能力的双丰收。同往年一样,今年社会学院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也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以“大学生村官调研团”为代表的各个小分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与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成果报告,获得了《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苏州日报》和人民网等媒体的广泛关注。

论文撰写要求高,学术专家助拆招

828上午,在文科综合楼1101教室,一场名为“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社会学院副院长周毅教授为广大毕业班学生做了一场别开生面、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在此次讲座中,周毅教授不仅就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做出了详细的解释,还耐心讲解了资料收集的基本途径与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此外,针对往届毕业生对于引用文献标引不当的问题,他还特地向在座同学讲授了有关引文标引的相关知识。28日下午,多个专业都安排专业老师与学生进行了第一次面对面选题辅导,这既可看作是第一次论文集中指导,也可看作是本科生论文的开题过程。在师生互动中,学生逐步了解论文的选题方向和范围,为下一阶段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829下午,随着各班“暑期学术周”总结交流会的召开,此次“暑期学术周”系列活动也已接近尾声。在各班的总结交流会上,各班班主任总结了学术周的基本情况,并解答了一些遗留问题。同学们亦纷纷发言,就自己在“暑期学术周”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与班级成员分享。大家普遍表示,暑期学术周各项活动的历练,使自己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与规划、文献资料的搜索与总结、论文撰写的方法与规范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社会学院毕业班学生、07档案的孙帅同学说:“非常感谢学院能够安排这一系列的讲座与培训。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拓展了学术视野,还真真切切地提高了我在科研方面的各种能力。此外,各位老师在对待学术问题时灵动的思想、严谨的态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切,不仅将使我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也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学术研究活动中更加严肃和认真。”

 

(社会学院)
苏大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