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现在、过去与未来|上海交通大学杨立教授做客敬文讲堂

1111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汽车动力电池材料研究所副所长、电化学与能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杨立教授做客敬文讲堂,作《电池:过去、现在与未来》专题讲座。敬文书院院长钱振明教授主持了讲座。

杨立教授系1983届苏州大学校友,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曾任国际著名企业日本ガイシ株式会社(NGK Insulators, Ltd.)中央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长聘教授,并任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教授任日本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国际先进电池合作项目副主席兼中方首席代表、全国电池行业特聘科技专家、上海市二次电源协作组副组长。首届上海“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2019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主要从事电化学能源储存与转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2014-2019年连续六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能源领域),申请日本,美国,欧洲、PCT及中国专利60余项。

杨立教授将讲座分为了三个部分:电池的发展史、电动汽车普及的最大课题——电池、关于高性能电池的自我思考。

 首先,杨教授通过列举社会大众关于能源问题常有的几个疑问:“现代生活已离不开电池,我们买的是电能吗”“燃料电池真的是零污染吗”“未来电池是什么样子”,以此引发大家的思考。

随后,杨教授向大家阐述了电池的发展史,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电池和人的相似性。他指出,电池在人类的历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电池的发展帮助人们获得了电的力量,是人类在获得火后的又一重大进步。同时,电池也与人类一样,是非线性的,其能力都受到自身材料构型的影响。此外,他还提到,锂是制作电池最合适的元素,并向大家介绍了锂电池的优点和面临的技术挑战。

接着,杨教授详细地阐释了电动汽车的作用,包括促进能源的多元化、减少碳排放等。他表示:电动汽车的发展需要我们从其性能、安全、价格三个重要方面综合考虑。他认为,锂电池当前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可靠性,由一般的锂电池到后来的凝胶聚合物、离子液体等一系列的新电池形式,电池的安全性步提高。杨教授向大家展示了燃料发展史、氢经济概念图,并提“如果未来世界只有燃料电池可行吗再一次启发了大家的思考。

最后,杨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关于高性能电池的一些思考。杨教授表示,鉴于锂离子电池经常发生的安全事故,他对锂离子电池的推广前景持怀疑态度。讲座的最后,杨教授借用了日本电池专家的箴言来勉励同学们:高性能电池是在默默耕耘之后“偶然”产生的,研究者应该像“低调”的电池那样,拒绝“出风头”“赶时髦”。他相信只要愿意默默钻研,在不久的将来,同学们中一定有人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出色的研究者。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联系自己的专业知识需要,向杨教授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如何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热情”、“锂离子电池恢复期和锂离子电解液添加剂该如何选择”、“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科研环境能让我们心态平静下来”等。同学们在与杨教授的交流中,收获了思考,也感受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自己肩上的一份责任与担当。

敬文书院一直践行“为国储材,自助助人”的教育理念。相信同学们通过本次讲座,一定会更加积极地服务社会,积极投身科研的海洋,勇于创造,不断创新,去开拓属于我们的一片新天地!

(敬文书院)
苏大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