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在这样一个雨送荷香的日子里,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联合主办的“媒介、城市与记忆”圆桌会议在苏州市金陵观园国际酒店文源厅成功举办。

图1:媒介·城市·记忆圆桌会现场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潘忠党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廖圣清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谢静教授、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陈霖、曾一果、马中红、张健、杨新敏、易前良,副教授谷鹏、杜志、王玉明、王静等,以及众多研究生和本科生也加入了这场盛会。

图2:与会代表合影
上午8:40,圆桌会议正式开始。陈龙和黄旦分别致开幕词,开幕式由曾一果主持。陈龙说,举办这样一场圆桌会议,有三个主要目标:首先是希望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得苏州大学的师生能够向先进的学者们学习治学态度和科研方法;第二是希望创造一次思想碰撞的机会,通过这样短平快的会议形式能够更有效地加强学者之间的对话;第三是增进苏州大学与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新闻传播学院的友谊。最后,陈龙还对复旦大学团队前来传经送宝表示真诚的欢迎。

图3:陈龙院长致欢迎词
黄旦指出,复旦大学与苏州大学有着共同的兴趣,且交往颇深。希望通过本次圆桌会议,两家能够互相切磋、相互促进,推进媒介与城市这个领域的发展,推动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变革。同时也提出了所谓的学科“创一流”主要是研究特色问题,通过特色来展示自己的水平,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此外,黄旦还表示,从过往的情况来看,复旦大学与苏州大学的交流,不会成为短暂的记忆,而会成为长期的共荣。

图4:黄旦教授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参会代表进行了合影留念,紧接着在陈霖的主持下,开始了上半场圆桌会议。

图5:陈霖教授主持上半场圆桌会议
首先,孙玮发表了《移动网络时代的城市微更新与城市记忆》的主题演讲,她对传播与城市记忆之关系的重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引发了大家对“视觉公共性、言说公共性的融合”和“从规训权力到传播权力”的延伸思考。

图6:孙玮教授进行主题报告
随后,谢静进行了题为《社区制图学:移动界面如何创造连接感和安置感》的主题发言,她通过城市徒步、共享单车等新社区实践提出了新社区感的营造方式:具象化传播。

图7:谢静教授进行主题报告
陆晔运用鲜活的案例及生动的形式为大家讲述《草地音乐节与都市公共生活》,她以草莓音乐节、迷笛音乐节为例,提出新的城市地标是一种商业和独立个性的混杂这一观点,具有启发意义。

图8:陆晔教授进行主题报告
三位教授主题报告结束后,会议进入了激烈的讨论环节。其中,陈龙简单谈了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发现,黄旦提出了自己的完善建议,并倡导大家以一个新的视角去进行研究,马中红和易前良分别就论题展开讨论。
短暂的休息之后,下半场的圆桌会议在孙玮的主持下继续进行。曾一果就《真实的幻境——第六代导演的“城市记忆”研究》这个主题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他从80年代小城镇的电影的记忆切入到对第六代导演的“城市记忆”研究,展示了关于城市记忆影像再生产的过程,并对记忆再生产的疏漏和危机以及对城市记忆之旅的再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图9:曾一果教授进行主题报告
杜志红发表了题为《从消费空间走向新公共空间:新城市主义时间中的“健身步道”》的演讲,重点从“健身步道与新城市主义实践”、“健身话语建构的媒介机制”等方面讲解媒介在不同的话语实践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图10:杜志红副教授进行主题报告
苏州大学华昊博士以《文化记忆与都市社群精神的新媒介重构》为主题进行了汇报,提出了当人们把知识、情感、体验乃至记忆都在新媒介中呈现分享时,一种共享互惠的逻辑开始复活,进而重构了城市社群精神的观点。

图11:华昊博士进行主题报告
会议的最后,潘忠党进行总结,潘教授就此次会议的两个关键词“媒介”和“城市”进行深化,他认为当我们今天谈论新媒介的时候,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新媒体究竟新在哪里。媒介接入的界面越来越广,有必要思考这些被界面联结在一起的符码和程序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规制我们的生活的。关于“城市”一词,潘教授特别强调传播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和公共性的命题,尤其深刻地关涉到我们如何理解传播与城市之间的互构关系,因为这直接反映我们对人与技术和人与城市空间之间关系的思考,并影响我们思考 “谁的城市?”和“城市为谁?”这样的理论和政策命题。

图12:潘忠党教授与黄旦教授进行总结
与此同时,黄旦也表达了自己对本次圆桌会议的期许,希望两校能够长久地合作并共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成果。
本次会议不仅拓宽了师生们的视野,也进一步推动了凤凰传媒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