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Why Does Academia Still Struggle to Discover New Antimicrobials?
主讲人:Prof. Jian Li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
Biomedicine Discovery Institute, Monash University, Melbourne, Australia
主持人:许国强 教授
时间:2025年10月27日 14:00-15:00
地点:药学院云轩楼2108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李健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澳大利亚健康与医学科学院院士(Australian Academy of Health and Medical Sciences),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Monash University) 生物医药发现研究所抗菌系统药理学实验室主任,国际抗微生物药理学会 (ISAP) 前任主席,国际抗微生物化疗学会 (ISAC) 药理专业委员会主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主编。
李健教授是Clarivate?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高被引学者。他的课题组首次提出了多黏菌素的临床科学使用指南,该成果已被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和世界上很多医院所采纳,改善了全球的临床实践应用。基于李健教授二十几年来的基础研究,他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下从概念出发,成功研发了一款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超级细菌的新抗生素 BRII-693 (QPX9003),已于2022年在美国超预期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临床实验,三期临床试验正在筹备中。目前有九项国际专利,已发表474篇研究论文,引用数超过37,442次,h-index指数为 94。获得的奖项主要包括:澳大利亚科学院的中青年实验生物学最高奖雅克·米勒实验生物医学奖章(2017)。
报告摘要
抗微生物耐药性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挑战。革兰阴性“超级细菌”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能够对现有的所有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这些“超级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最高优先级的耐药菌种。多黏菌素(Polymyxins)作为应对这些革兰阴性“超级细菌”感染的最后一线抗生素,其临床使用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多黏菌素的有效应用受到多种因素的严重限制,包括肾毒性、急性神经毒性、肺部暴露不足、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及对肺炎疗效差等问题。由于多黏菌素的结构–活性–毒性–药代动力学关系高度交叉,要在结构上将疗效与毒性分离极具挑战性。这一点从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未有任何新型多黏菌素药物获批即可见一斑。李健教授将概述他们团队发现的一种新型脂肽类抗生素BRII693(QPX9003)的研发历程。这一成果凝聚了长达 20 年的药理学与临床研究。他们的药物发现项目充分展示了国际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如何能够成功推动创新转化,为人类健康带来具有重大现实价值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