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

12月5日上午,由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苏州大学东吴智库联合举办的“新媒体与社会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出席会议的嘉宾有中国传播学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邵培仁教授,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彭兰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陈卫星教授,台湾世新大学翁秀琪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廖圣清教授,丹麦技术大学Peter教授,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的15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我校副校长田晓明教授,凤凰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党委书记于毓蓝、副院长谷鹏等师生参加了开幕式。

陈龙致欢迎词,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会议筹备情况和近年来传媒学院在传媒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协办方代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陈卫星教授致辞,高度评价了苏州大学近年来围绕着媒体文化、城市文化、新媒体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并畅谈了新媒体与传播学的未来发展。

田晓明在讲话中代表学校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苏州大学的历史沿革和近几年来国际化和地方化相结合、“顶天立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他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并取得丰硕成果。

清华大学彭兰教授,丹麦技术大学Peter教授、台湾世新大学翁秀琪教授、复旦大学廖圣清教授分别作了大会主旨演讲。彭兰教授在《新媒体用户:更主动还是更被动?》中,强调了在新媒体传播机制下,新传播赋予了用户更加主动性的地位,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得到了确定,但她也指出,新媒体加强了个人主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前台表演”和“后台泄露”等问题;Peter教授运用多个案例进行佐证,描述了从当代社会从大众传媒向新媒体的演进过程,并提出了传媒在21世纪的四个设想;翁秀琪教授在《新媒体与新素养在传播教育上的实践》一文中,以自身的教学经历为例,讲述了新闻传媒教育形态的当代变迁,强调要重视“跨领域知识学习能力、新素养能力、掌握全球媒介生态发展的能力、道德力(伦理)”这四个关键能力的培养;廖圣清教授运用大数据分析了新闻传播学的发展现状,指出计算机传播学将是未来传播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四位主题嘉宾的发言,既有恢弘开阔的历史视野,又有深入具体的个案阐述,让人们对新媒体的过去、现状和未来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下午,本次研讨会进行四个分会场讨论。会议邀请到了郑州大学董广安教授、复旦大学谢静教授、澳门大学吴玫教授等专家学者主持和评议。每个分会场讨论分为上下两个场次,分会场气氛热烈,发言人的观点精彩纷呈,议题集中在政治传播、媒介融合、互联网治理、新媒体与舆情发展等领域。

在新媒体与社会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邵培仁教授作总结发言,对本次论坛高水平、高质量的讨论印象深刻,认为这是一次精彩纷呈、观点跌宕的高规格学术研讨会。他特别指出,这次会议不仅让他看到了许多著名的前辈学者宝刀未老,仍发挥着学术余热,而一批青年才俊正迅速成长、崛起,他还对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最后,传媒学院于毓蓝书记代表学院致感谢辞,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在百忙中抽空参加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希望大家能常来美丽的苏州做客,多关心、支持苏州大学和凤凰传媒学院的发展。

近年来,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积极适应传媒教育和传媒研究的发展变化,努力将目光更多地聚集新媒体,“新媒体与社会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行扩大了凤凰传媒学院和苏州大学的影响力,加强了凤凰传媒学院与海内外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

(凤凰传媒学院)
苏大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