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2日--24日,第九届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讨会在我校本部敬贤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主办,我校外国语学院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我校出版社协办。出席本次大会的正式代表85人,200多人全程参加了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秘书长、外国语学院苏晓军教授主持,我校副校长田晓明和外国语学院院长王腊宝分别致欢迎辞,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会长胡壮麟、美国西储大学《认知符号学》杂志主编Per Aage Brandt在开幕式上做了发言。
本次会议共安排了五场大会发言。第一场大会发言由苏州科技学院的徐晓晴教授和中国矿业大学的杨舒教授主持,进行大会发言的专家为北京大学的胡壮麟教授和美国西储大学的Per Aage Brandt教授,他们发言的题目分别是:“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和“What is cognitive semiotics? – A new paradigm in the study of meaning”。
第二场大会发言由华中师范大学的刘东虹教授和北京第二外语学院的李美霞教授主持,发言的专家是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王铭玉教授、复旦大学的熊学亮教授、南京大学的陈新仁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董小英研究员,他们发言的题目分别为:“从符号学的角度步入语言文化学研究”、“语言符号拓扑学”、“多模态分析法在语用学研究中的应用”和“从秘索思到逻各斯,到科学——思维模式的演变”。
第三场大会发言由南通大学的吴兴东教授和合肥炮兵学院的王少琳教授主持,发言者包括南京大学的张新木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辛斌教授、清华大学的范文芳教授和我校王军教授,他们演讲的题目分别是“普鲁斯特的美学空间”、“间接引语提示中心的统一和分离”、“The non-arbitrariness of linguistic signs and vocabulary teaching”和“能指-所指·匹配·回指”。
第四场大会发言由海南大学的鲁苓教授和国防科技大学的梁晓波教授主持,发言专家包括Per Aage Brandt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张杰教授、同济大学的张德禄教授和国际关系学院的郭鸿教授,他们演讲的题目分别是:“Questions of cognitive poetics. – How do we read poems and stories?”、“文学文本经典性的符号学重释”、“论社会符号学的适用性”和“认知符号学与认知语言学”。
第五场大会发言由我校李元华教授主持,发言专家有武汉大学的吴泓缈教授和我校赵爱国教授,他们的发言题目分别为“杰姆逊谈《聊斋》—关于“画马”的符号学分析”和“从谢尔巴的语言符号‘三层面’说看列昂季耶夫的言语活动论”。
除以上16位大会发言专家以外,40多位其他与会代表和专家在三个分会场做了交流发言。第一分会场的交流由我校周民权教授和国际关系学院陆丹云博士主持,讨论的主题为“符号学理论研究”;第二分会场由我校高永晨教授和漳州师范学院祖国颂教授主持,交流论文主要集中围绕“符号学应用研究”等话题;第三分会场由大连海事大学左秀兰教授和我校段慧敏博士主持,代表们围绕“符号学与语言研究”进行了充分交流。三个分会场发言踊跃,气氛热烈。
24日中午,大会在完成了各项学术交流议程之后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闭幕式由外国语学院的李元华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顾嘉祖教授介绍了英文版《中国符号学研究》的编辑和推广情况,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秘书长苏晓军教授就秘书处工作以及本次年会期间常务理事会决议做了汇报,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铭玉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在发言中,他高度评价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并对研究会的未来做了展望。最后,胡壮麟会长郑重宣布本次大会胜利闭幕。
本次大会是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成立16年来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大会,会议继续秉承传统,同时以“多语种、跨学科”为特色,继续扩大研究范围,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此次参会交流的论文内容涉及语言符号学、认知符号学、社会符号学、戏剧符号学、文化符号学、电影符号学、模态符号学、篇章符号学等各个领域和方向,来自法国、美国和前苏联三大符号学系统的理论和思想在这里会合,击出了无数闪亮的火花,给会议增添了光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参加本次会议的正式代表中除30多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外还有一大批青年学者,不少青年学者递交的论文信息量大,问题讨论深入,发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表现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经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2012年的第十届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讨会将由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