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暖花开之际,经过近一年的充分酝酿和精心筹备,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江苏省红十字会、苏州市红十字会、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主办的“红十字运动与慈善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此次会议主题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性,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河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史学月刊》杂志社、《近代史研究》杂志社、《江海学刊》杂志社、《新华文摘》杂志社、《学习与探索》杂志社、《学术月刊》杂志社、《河北大学学报》、安徽人民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等全国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部分学术期刊、出版社的代表;来自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代表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红十字会报刊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江苏省红十字会、上海市红十字会、山东省红十字会、四川绵阳红十字会等省市县级红十字会的代表,共计120余人出席盛会。
10日上午,在会议开幕前,在图书馆举行了《从索尔弗利诺到关塔那摩》——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珍藏图片世界巡展中国首展剪彩仪式。中国红十字会江亦曼常务副会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马文德代表、江苏省红十字会吴瑞林会长、苏州市红十字会谭颖会长、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教授共同为展览剪彩。
随后会议正式开幕,苏州大学党委书记
王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本次盛会选择在苏州召开,与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有关。2005年我校与苏州市红十字会联合成立了全国、也是全世界首家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其目的在于聚集海内外学界、业界的研究力量,积极推动中国及国际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深入,为弘扬人道主义、构建和谐社会尽绵薄之力。中国红十字会会长
吴瑞林会长在讲话中对研究中心的工作表达了殷切希望,“非常期望我们的会议所在地——苏州大学的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携手各方的人才和智慧,为红十字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为红十字运动提供动力。”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江亦曼常务副会长就红十字理论研究发表重要讲话。她首先强调了红十字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对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寄予厚望:“2005年,苏州红十字会和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联合创办了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作为国内第一家以红十字运动为专门对象的研究机构,在全体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形成了一批比较具有影响的红十字运动学术研究成果,对于全国红十字运动广泛开展理论研究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在此,向江苏省红十字会、苏州市红十字会、特别是苏州大学、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她并指出,开展红十字理论研究要把握好“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红十字理论研究工作”、“致力于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三个重要原则。
江亦曼常务副会长授彭珮云会长题字的“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牌匾、省红会吴瑞林会长授“江苏红十字运动研究基地”牌匾,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池子华、副主任郝如一接受牌匾。
开幕式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导、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
10日下午和11日上午, 学界精英和红十字一线工作人员分为两组,围绕“红十字运动与慈善文化”两大主题,展开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探讨。大家畅所欲言,会场气氛热烈。主要议题涉及到红会历史的追根溯源、红十字事业的当代发展、红十字运动的理论思考、慈善事业的历史进程以及国外红十字运动的历史与现状,等等。
11日下午,在苏州大学本部学术报告厅,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导
江苏红十字会潘宗白常务副会长致大会闭幕辞,潘会长从学术界与红十字会同仁首次聚首、本次会议所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并重达成一致意见以及通过此次会议有一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并代表主办单位和与会代表,对会务组的辛勤劳动表示由衷的感谢!
最后,潘会长宣布:“红十字运动与慈善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胜利闭幕!祝各位代表心情愉快,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