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明副校长就2008年度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工作作了全面总结,2008年,我校获得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项(其中1项为省校共建),省部级基地数量翻了一番;我校文科教师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与07年度持平;省部级科研项目50项,比07年度多10项,增长25%;市厅级科研项目89项,比07年度多31项,增长53.4%;文科教师在一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4篇,比07年度多19篇,增长35.2%;横向科研经费533万元,比07年度翻了一番。另外,我校还与苏州市有关方面合作共建了“苏州人口研究所”、“苏州人力资源研究所”、“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等一批相关的研究基地。今年年初,学校对人文社科研究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盘点家底,了解实情,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并科学建立和逐步完善了我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管理理念。在崇尚人文关怀的同时,强化规范管理,科学、合理地设计管理制度,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的效用,重新修订了《苏州大学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目录》,制定了《苏州大学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6份基础性文件。另外,学校还从政治需要的高度、事业发展的诉求、文科教师的特点、解决问题的效果等方面考虑,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服务。
路建美副校长在会上充分肯定了我校2008年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具体来说,就是“六大突破”和“六个大幅度增长”。一是国家级项目取得较大突破,纵向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今年,我校主持参加国家级项目总数为85项,比07年度增长49%,国家级项目总经费3799.3万元,比07年度增长186%,纵向项目总经费4258万元,比07年度增长118%;二是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零的突破,各类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数量大幅度增长,今年我校获批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省部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3个,还获批省发改委“江苏省纺织印染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工程中心”,获得苏州市重点实验室7个,共获得平台建设资助经费3305万元(比07年度增长271%);三是标志性创新成果取得较大突破,省部级以上奖励数量大幅度增长,今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2项,比07年度增长29%;四是基础性研究工作取得较大突破,SCI-I区和II区论文数量大幅度增长,今年I区和II区论文首次超百篇(111篇),同比增长54.2%;五是知识产权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专利受理和授权数量大幅度增长,今年共申请受理发明专利171件,申请受理实用新型专利22件,申请受理专利总数是上一年3倍多,授权发明专利42件,比上一年增长20%;六是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取得较大突破,产学研合作成果大幅度增长,今年共与企业合作承担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5项,获批经费1370元,争取到各类横向项目211项,增长了36%,横向项目到账经费1712万元,比上年增长24%。
殷爱荪副校长在会上宣读了学校科研工作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决定。共有15个单位获奖,每个单位都拿到了10万元的奖金,据了解,这在苏大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随后,与会的领导和院士们为获奖单位颁奖。
获奖单位代表,社会学院王卫平院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蒋星红、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陈国强院长分别在会上就各自单位2008年的科研工作作了总结和汇报。
王书记表示,我们要切实按照总书记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讲话中强调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要求,以下学期即将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围绕发展这个硬道理,认真思考、全面谋划、科学决策,进一步将全校教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党政对外部形势的判断、挑战与机遇的分析,以及对学校发展的战略谋划、路径选择和工作部署上来,不断开辟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境界,以全新的成绩向共和国60华诞和建校110周年献礼!
附:2008年度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名单
(一)人文社科类
科研项目贡献奖 社会学院
科研论文贡献奖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术著作贡献奖 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科研平台建设贡献奖 社会学院
科研工作创新特色奖 体育学院
科研工作最佳进步奖 法学院、教育学院
(二)自然科学类
1、最佳进步奖(6个)
科技项目最佳进步奖 数学科学学院
科技创新平台最佳进步奖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科技成果奖励最佳进步奖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学术论文最佳进步奖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知识产权最佳进步奖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综合科研最佳进步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突出贡献奖(3个)
科技项目突出贡献奖 医学部
科技创新平台突出贡献奖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学术论文突出贡献奖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