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村官”计划从1999年试行以来,已是第九个年头。期间,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农村得到了应有的锻炼,并给农村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2007年7月,江苏省42所高校的1011名大学毕业生奔赴苏北经济薄弱村任职,其中有44名大学生赴灌南农村。但是,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从体制层面上还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一些大学生当村官的思想准备还不很充分,对农村问题认识不足,因而工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村官”计划推行以来,苏大每年都有不少毕业生踊跃报名参加,学校除了鼓励和支持他们的选择外,还经常和村官们保持联系,以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今年暑假,苏大更是将“大学生村官调研服务团”确定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点资助团队,来推动对大学生村官的研究,为深入有效地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撑.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大学“大学生村官调研服务团”师生于7月12日启程,前往大学生村官较多的苏北灌南县各乡镇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
调研团首先在灌南县设立了“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并由社会学院马德峰副教授为大学生村官们集中讲授社会工作方法课程。调研团还将精心挑选的科普读物、三农读物等200余册书籍赠给了村官们。
此后,调研团召开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围绕着当初为何选择村官、角色转换遇到的困难、在农村基层实际的工作状态、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哪些成绩、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内涵、对母校后续支持有哪些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调研。大学生村官们用最实在的语言,畅谈了一年以来的工作生活方面的收获和思考。其中一名村官恳切地说,让自己给村里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不太可能,尤其是在农业专业技术方面,下到农村去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而是要以一种到农村学习的姿态,积累处理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经验。另一位村官则比较务实地依据国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字新农村建设方针,结合本村的实际定下了“有路、有产业、有存款、有房子、有孝子,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公共服务比较完善,信息传播比较及时,干群关系和谐”的本村新农村建设目标。当讨论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时,大学生村官们各抒己见。有些村官感叹,很多村民理解他们的想法,但是当他们实施的时候,又难以得到村民的全力支持;也有很大一部分村官反映,虽然已经工作了一年,但很多干部、村民还是把他们当成外来人或是和自家娃娃差不多大的孩子看待,对他们的工作能力并不十分信任。
调研团还分三组赶赴5个典型乡镇及其下属的12个村落,直面大学生村官及其同事、上级和当地百姓,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开展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了解大学生村官制度具体运行和相关考核管理办法的同时,查阅村官们的总结、评比等档案材料,进一步了解他们一年多来的工作成绩、所积累的经验、今后的目标等各方面的信息,并在各乡镇的积极配合下,收集、选取了一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总结、报告、日志等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调研打下基础。在村官们工作的村里,调研团对村支书及村主任等村干部进行了访谈,了解村官他们眼中的大学生村官。他们最大的感触就是村官们有文化、有知识、有思想,给他们的工作注入了活力。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很多村民的语言里洋溢着赞美。也有部分村民反映,大学生村官由于实践经验比较少,缺乏处理农村工作的经验和技巧,以及方言障碍等原因,在和村民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此次调研活动自始自终得到了学校和灌南县委的高度重视。学校学生工作部部长徐子良、宣传部副部长孙宁华、团委书记李朝阳、副书记季晶等领导给予了有力指导。社会学院院长王卫平、副院长戴佩良、查佐明等领导亲赴灌南调研。灌南县委副书记王以标、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开山等县委领导,组织部部副部长赵学荣、灌南团县委书记徐茂干、财政局副局长薛忠生、扶贫办副主任潘龙飞、编制办副主任杨开兵、人才中心主任江红梅、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张卫锋等县委办局领导,县委组织部办公室汤主任、综干科科长戴红丽等科室领导以及百禄镇、孟兴庄镇、三口镇、汤沟镇、新安镇等乡镇领导和村组干部分别参加了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揭牌仪式、苏大向百禄镇大学生村官赠书仪式、县有关部门座谈会、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以及乡镇农村调研等活动。
一周的调研让大学生们颇受启发,同学们除了对苏北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外,对村官工作和意义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他们表示,回到学校后要认真分析问卷,写好调查报告,竭尽所能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改进和新农村建设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