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求发展  进驻“高教区”
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自1999年以来,高校的连续扩招在满足了广大学生上大学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为解燃眉之急,各地高校纷纷扩建校园、建设第二校区。截止2004年,江苏省100多所普通高等、高职学校中有80多所已经或正在建设新校区。
我校同样面临办学空间不足的“瓶颈”制约,教室、学生宿舍、图书馆、文体科技社团活动场所严重短缺,教师同样缺少工作场所。学校原有校园面积按照国家规定的生均占地面积1分地的要求,只能容纳12400人,各类教学设施和场地不堪重负,只能超负荷运转,因此新校区建设势在必行。
我校自1996年顺利跻身国家“211工程”行列,特别是完成四校实质性合并办学以来,牢牢抓住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内涵建设,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在全国1000多所大学排行榜上进入了三十几位,因而学校适时提出了“用15-20年时间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综合性大学”奋斗目标。适逢独墅湖高等教育园开建的良好机遇,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校党委将独墅湖校区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借此契机拓展办学空间,增强学校发展后劲和办学实力,促使学校向更高水平的目标迈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与我校新校区同时落户独墅湖高等教育区一些海内外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也能为校际合作和交流提供便利。
自2001年12月28日省教育厅批准我校征地建设新校区,到2002年7月18日校九届党委第11次常委会作出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征地建设新校区的决定,再到2003年2月12日九届党委第38次(扩大)会议研究决定新校区的总体规划方案和功能定位(与此同时,学校党委还就新校区一期入驻院、系进行了民意调查),直到2003年2月22日我校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正式签订新校区建设协议,历经14个月时间。
这期间,学校针对新校区的选址和功能定位等问题,采取现场勘察、综合比较、专家论证、专题研讨等方法进行了多次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调研和论证,并在全校中层干部会议和教职工代表大会上进行了民意调查,有84%以上的中层干部同意建设新校区,有91%以上的教职工同意建设新校区。可以说,新校区建设是民心所向;学校党委对新校区建设的决策是慎重的,充分体现了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的原则。
上下齐心   入驻新校区
新校区拥有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多座大单体建筑(不包括食堂和宿舍),区内外道路约一万多米,大片景观环境约10万平方米,这样大规模的集中施工、集中竣工,是对指挥部管理者的协调、指挥、调控、统筹等诸多能力的严峻考验。
为完成学校定下的2005年6月底基本完成新校区一期工程的任务,两年来指挥部同志酷暑战高温,隆冬斗严寒,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奋战在工地一线,如期完成了建设任务。由于各种实验用房硬件要求高,多种专业交叉施工,工程部在近一个月来召开了几十次协调会,不厌其烦地研究、协商、协调,以保证各工种、各程序、各项目、各环节都能做到有条不紊,按部就班,互相配合,做到按期按质正常移交。
赤日炎炎的暑假,对辛勤工作了半年的老师来说,本可以用来休养身体、调节生活、舒散身心,但在今年的暑假,七个搬迁院系的老师们却放弃了原定的旅游计划,搁下了手头的论文材料,丢下了需要照顾的弱老稚儿,走出了凉风习习的空调房间,在烈日当空下奔波于老校区和新校区之间。基础医学系8位老师毫无怨言地承担了搬迁人体标本的重任;化学化工学院上下齐心将包括3000瓶危险化学品在内的700多车的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安全运送到新校区;数千名学生在院系领导和辅导员的指挥下,步调一致,服从大局,仅用了5天时间就全部入住新校区……师生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辛勤的劳动确保了新校区搬迁工作的及时完成。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新校区建设涉及千头万绪,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一些不可预知情况的影响,难免会有疏漏之处,也或多或少影响了老师和同学的情绪。对于师生们反映的问题,学校从校党委到各院系党委、各行政部门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开学不久,为统筹协调独墅湖校区的各项工作,经校九届党委研究决定,成立独墅湖校区管理委员会,下设综合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和总务办公室,根据“职能延伸、条块结合、综合协调、统一管理”的原则,统一扎口管理独墅湖校区的有关事务。管委会及其下设办公室根据校区管理工作实际,不定期召开专题工作协调会议。校保卫处、财务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校医院等有关部门、单位在独墅湖校区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根据学校在独墅湖校区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要求,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学生工作处、资产经营公司和独墅湖校区管委会及相关办公室共同拟订并发布招标方案,并对获准提供校区服务的主体进行管理和监督。
许多人性化措施被用于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一些院系向每位老师赠送一把躺椅,方便老师们中午休息;给每个办公室发放一个微波炉,以备不时之需;近日出台的“独墅湖校区教职工补贴暂行方案”更是显示了校党委对新校区入驻教职工的真切关怀;而教工住宅方案几经酝酿、磋商,也已进入向院系征求意见阶段。
教学科研  条件大改善
和老校区相比,新校区的教学设施得到了全面改善。教室和实验室里的中央空调使师生们在凉风习习中躲过了开学之初的反常炎热,让他们更能集中精力于教学和实验。7个学院的行政、教学实验用房面积都比在老校区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些学院甚至增加了一倍多,大大改善了教学实验条件。
新校区50%以上的教室为多媒体教室,比例大大超过了老校区,每间教室都配备有大量的教学设备,这无疑会给安装调试工作增加工作量和难度。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务处在暑假期间就组织有关人员着手对新校区的各项教学设施进行检查,使教室、教学设备、体育公共设施等及时到位。针对新校区的特点给教学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务处认真研究,狠抓了公共课和专业课程的落实到位,做到了开课率100%,没有一名教师缺课或迟到。在目前新校区还没有运动场的情况下,教务处对学生体育课与新生军训场地进行了协调安排,使得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独墅湖新校区设立了教务办公室,派专人值班负责,使日常的教务管理工作均能在教务办公室得以完成,包括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在内的考试报名工作也基本实现了网上报名,免除了师生的奔波之苦。为深入了解独墅湖校区教学运行情况及教学方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一步维护好独墅湖校区的教学秩序,教务处在10月13日组织召开了新校区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会上,新校区七家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长、教务秘书对教学工作纷纷献技献策,提出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对这些意见,教务处已联系相关部门逐步予以解决。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在深入相关院系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独墅湖校区实验室与设备、材料管理的实施办法》,在正式施行前,处领导带着科室的同志多次赴独墅湖校区听取服务单位意见,结合独墅湖校区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的工作实际,把广大师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主动下放权力,专项经费由项目负责人把关审核,日常管理由教务办分工负责人员根据规定审核,这样既调动了项目负责人和具体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又培养了管理人员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整合服务内容,将化学化工类实验材料的供应和管理等工作全部整合到化学化工学院,同时将化学化工学院实验物流中心、设备科材料供应办公室的服务对象扩大到整个独墅湖校区。部门领导坚持每周到独墅湖校区借教务办公室现场办公,最大限度地节省教师的时间。
班车运行  四次大调整
每天早晨7点50分,在南校区三区食堂前、本部北大门、本部红楼前,几辆豪华大巴都会准时停在指定地点迎接老师们的到来。前往新校区上班的老师则根据各自的居住地就近就便选择适宜的地点上车。待老师们坐稳后,大巴迎着晨曦驶出校门,向东面开去。车子里,老师们彼此交流着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司机师傅们则按照学校资产与后勤管理处设置的站点,在教师居住集中区:葑门西街、葑谊新村、富华苑、海关大楼、新城花园等地点一一停站,把等候在那里的老师生们接上车。经过约30分种的车程,班车开进新校区,老师们就在这井然有序的校车接送中开始一天的教学科研工作。
新校区距校本部13公里,公交车数量少,班次长,交通问题如果不能合理解决,就会影响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在今年3月22日举行的教代会上,有4份提案涉及到班车问题,为此,校党委和行政多次召集资产与后勤管理处、财务处、纪委、教服公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研究解决方案,对站点设置、发车时间、班次、车型、运行路线、经费等问题进行磋商,并由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全面负责班车的运行工作。万事开头难,资产管理处的同志们从一开始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初次运行时,他们分条线跟车往返,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在办公室,他们对每一个打进来反映问题的电话都做到耐心倾听,认真解释;他们主动走进院系,对于一些反应强烈的问题,根据老师的要求,逐一协调解决。首辆班车从6月25日开始运行,在7月1日—7月5日搬迁期间,班车每天往返24趟接送师生,搬运物件。从8月31日开始,班车再次大调整,根据新校区作息时间,从早到晚共有10辆豪华大巴从各条线路往返接送师生。经过四次较大的调整,班车的运行终于获得了老师们的认可。
餐饮购物   改进见成效
中午11点半,新校区的三个食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肤色各异的外国留学生在食堂内随处可见,身着鲜艳纱丽的印度女生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服装统一的工作人员、丰盛可口的菜肴、整洁鲜亮的餐桌椅,让辛苦了半天的师生们食欲大开。
新校区三个食堂能同时容纳2600多人就餐,为了确保师生的餐饮安全,资产和后勤管理处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食堂经营者的考察十分慎重。他们组成招标小组,外出调研,网上发布公告以及对经营资质、有无高校餐厅经营经验等多项考查。经过公开而激烈的竞争,我校教投公司和园区一家曾经营过科技学院食堂的“半坡”餐饮公司在5个投标单位中脱颖而出,顺利进驻新校区食堂。
民以食为天,餐饮问题从来都是高校后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既要确保安全卫生,又要价廉物美,还要照顾各地同学的口味习惯。而新校区食堂问题则因为路程远,运输费用贵等原因更多了几分复杂性。开学不久,苏州地方媒体采写了我校新校区超市价格贵,学生舍近求远购物的报道后,引起了学校的关注。此后,学生工作处、独墅湖校区管委会专门在新校区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和学生议校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要求。各学院事先组织学生形成相对集中的意见,再由学生代表们把反映比较强烈的菜价偏高、夜宵早点匮乏、排队秩序差、回族学生特殊口味不能得到满足、超市、水果店价格贵等问题向前来参加会议的各有关部门领导做了真实的反映。
会后,三个食堂在独墅湖校区管委会的督促下,想方设法降低成本,确保每顿都有一定数量的蔬菜价格维持在5毛钱,大荤的价格也从3元下降到了2.5元左右,平均菜价下降了15%。超市内生活用品的价格也与本部基本持平。学生们的反映也相对平缓了。第三食堂还积极响应学生的要求,调剂人力经营夜宵,并在品种多样化方面下了许多工夫。
环保便捷  住宿更温馨
夜幕降临,新校区的学生宿舍楼渐次亮起了灯,安静的楼道里热闹起来了。同学们穿梭在楼道和楼层之间,微笑地打着招呼,交换着一天下来新获取的信息。不少同学喜欢呆在宿舍里复习功课或者上网,所以一个良好的宿舍环境对提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20多平方的宿舍里,洁白的墙、崭新的窗帘、整齐的书架、双层的钢丝床,构成了四个人的温馨小天地,完全不见以前的逼仄和混乱。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宿舍家具的采购和配置。为了确保家具的质量和环保,有关部门成立招标工作小组,通过网上发布招标公告招聘合作企业,核查企业资质,并进行实地考察,经过筛选后确定了6个企业参加投标。中途,招标小组又对中标企业的生产进行质量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尽早解决问题。到产品验收时,原招标小组成员全部到现场对产品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检查验收。最后,在取得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合格证书后,这7000多套家具才顺利进入了1800多间宿舍。
新校区学生宿舍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炎炎夏日,一身大汗的小伙子们只需在宿舍楼底层的浴室就可解决冲澡问题。下雨天,同学们再也用不着打着伞冲出去泡水,因为每幢楼都有开水间为大家提供周到服务。每三间学生公寓附带一个公共活动室,方便同学们交流和活动。每个宿舍都有宽带接口,管委会综合办公室承担起相关业务,工作人员随时接待学生,接受学生咨询,解决上网问题。
各显身手  活动多姿彩
9月9日晚7点,独墅湖新校区基础医学院办公楼前显得格外热闹,一台名为“迎新生 庆中秋”的校园歌手演唱会正在进行中。为了组织好这台晚会,校团委的老师和学生会的同学们付出了很多努力,演出前的排练一丝不苟,没有演出的舞台就自己准备灯光和音响设备,拉线调试,布置舞台。晚会在军训教官与同学们的对歌中拉开了序幕,活力四射的现代舞、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深情的吉他弹唱……美妙的旋律把晚会推向了高潮。临近中秋,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晚会给不少思乡学子带来了欢乐。
这次中秋晚会只是新校区学生活动的一个缩影。考虑到新校区远离市区,再加上新校区图书馆、体育运动场所等配套设施尚未完工,如何解决好入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问题被校团委提上了工作日程。
开学不久,校学生会独墅湖校区协调委员会成立。9月14日,苏州大学第二十五届学生委员会第二次全委会在独墅湖校区召开,选举产生了一名学生会副主席,专门负责分管独墅湖校区学生会工作。随后,招收新干事工作顺利开展,共从七个院系的新生中招纳新干事90人。新同学的加入给刚成立不久的协调委员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不但完善了组织体系,而且也使委员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始了有效运作。不久,协调委员会就在新校区主办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宿舍文化节活动,以学院为单位,进行了舍报评比、趣味竞赛、水果拼盘赛、五子棋大赛等单项比赛。这次活动得到了各学院同学们的支持,大家在课余精心准备、认真组织、热情参赛。在比赛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除了校学生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之外,独墅湖校区校科协也在新校区组织进行了跳蚤市场、英语短剧大赛等活动。新校区七个学院的分团委、分科协在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积极策划组织了内容丰富的课余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学习讲座、征文竞赛、文艺晚会、体育比赛、书画竞赛等,有效地丰富了新校区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和支持。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相信,随着新校区建设的继续推进,图书馆、运动场所的逐步完工,入迁院系的增多、职工住宅问题解决,现有的一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新校区的教学科研育人工作必将置于更高更新的平台。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百年大计始于今朝。在过去的百年,苏州大学拥有过辉煌;在未来的百年,苏州大学将借苏州经济腾飞之春风,挟文化积淀丰厚之优势,铸造大厦和大师皆有之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