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病毒的疯狂打破了校园生活的平静,它将莘莘学子从习惯的思维中猛拽了出来,拉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里。在这非常的日子里,学子们格外关注生命、亲情和奉献,认真思考这些平时所不关注的问题。记者来到苏州大学,记下了他们对人生价值新的理解和感悟。
生命价值——不能为了珍惜生命而逃避责任
苏州大学医学院三年级学生李娟说,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许多人的生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灰飞烟灭了。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多么地脆弱和无情,“非典”激发了我对生命前所未有的珍视,生命是脆弱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但在社会责任面前,我们不应该为了珍惜生命而逃避责任。作为一个医学生,我将用自己的生命拯救更多的人的生命。
“生命不仅仅属于个人,有时候生命属于社会,这时生命的价值就体现为为整个社会服务,此时,生命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价值”,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戴炎这样对记者说。他说从报纸上我了解到,广州胸科医院重症监护室陈洪光医生,自胸科医院接到第一例“非典”病人以来,他连续100多天守在医院重症监护室,他的生命更多地属于广大病人,他倒下了,但他的生命焕发出最绚丽的光芒,他生命的价值得到了升华。
奉献价值——奉献离大学生并不遥远
“奉献是从电视、电影上看出来的,是一些英雄人物做出的崇高的壮举,离普通人很遥远”,苏大计算机工程与技术学院的段磊说,“在‘非典’疫情发生后,一批批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奔赴抗非第一线,他们中有院士,医生,有护士,他们最清楚‘非典’病毒传播的途径,也最清楚自己处境的危险,他们没有逃避,坚持在战斗的前线,有不少医护人员献出了生命。奉献离我们大学生并不在遥远,已触手可及。”
透过“非典”,我认识到,在生死关头有勇气承担责任,就是奉献。奉献是一种心态,是整个民族应该为职责兢兢业业奋力工作的心态。苏大计算机工程与技术学院的俞冬梅这样说。“现在,坚持在抗非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割舍了对父母、子女的爱,把自己的爱化做对非典病人的悉心护理,这更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奉献。”
亲情价值——亲情就像一条割不断的线
“非典让我们家的心靠的更紧”,家在疫区的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的学生刘娜如是说。她的母亲在河北工作,父亲在山西工作。‘非典’疫情让她非常牵挂父母。刘娜说:“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什么是亲情,感到比较淡。‘非典’发生后,我非常牵挂爸妈,每天都和爸妈打一次电话,每次接通电话,电话那头的他们总是一副开心、轻松的口气,其实,我知道那里疫情很重,他们并不轻松而是让我不要牵挂他们。每当这个时候,爸总是叮咛我给妈妈打电话,而妈妈却嘱咐我常给爸爸联系。其实,亲情就像一条割不断的线,把关爱从一头牵到另一头。现在,我们一家人的心比以前靠的更紧了。”
“非典发生后,我学会了关心妈妈”,材料工程学院的徐彦晶说,“过去每次都是妈妈给我打电话,让我注意身体,预防感冒。现在我开始经常给妈妈打电话,把预防非典的知识告诉妈妈,对妈妈多了一些关爱。前几天,我的一个同学收到了家里寄来的一只口罩。这个同学家在广州,前一段时间广州的口罩十分短缺,家里跑了两天才买到一只,然后就寄来了,当我的这个同学知道这些后,禁不住泪流满面。往日漠视的亲情,此时显得多么的珍贵和感人!”
摘自: 新华日报和中新网2003年0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