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当大学教师时,他是位好园丁;在西北从事核技术研究时,他是个大功臣
■人物档案
1928年生于南京的乔登江,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技术专家。
195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55年进理论物理班深造。1957年至1963年任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物理系讲师;1963年至1971年任国防科工委21基地副主任;1972年至1983年任研究室主任、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至1988年任基地科技委副主任,兼研究所科技委主任;1988年任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核效应及核辐射加固方面的研究工作,多次参加我国大气层和地下核试验。
在抗辐射加固和新技术武器效应的基础研究方面开展系列工作,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曾先后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8项,军队科技进步奖4项,编写专著4本。1992年至今,完成了三个国防科研基金项目,撰写了论文30余篇。
阔别四十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乔登江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苏州大学,他虽已七十余岁却还兴致颇高地为该校物理系的师生讲学。在东吴饭店一幢小绿楼里,我们拜访了他。
这是一位睿智的老人,他衣着朴素,温和的目光中透露出内心的坚毅;他又是一位健谈的老人,回首四十年的足迹,侃侃而谈……
投笔从戎
乔登江院士曾是苏州大学的教师。他195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然后被分配到江苏师范学院(现在的苏州大学)物理系任教。后来,又担任物理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被列入学校后备干部队伍。1955年,乔登江参加了前苏联专家组织的理论物理班的学习。乔老回忆说,“这个理论物理班是为师范院校办的,当时国内尚不能开设相关的课程。班上有20多个同学,其中江苏师范学院就有3个。理论物理班结束后,1957年,我回到江苏师院,在这里工作了7年,主要从事热力学统计物理和电磁学等理论物理的教学工作。”
回首往昔,乔老脸上洋溢着深深的眷恋之情。那时他年轻有为,在学术上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当时参与编写的《电磁学讲义》在国内也比较有影响,在他和其他前辈的带领下,江苏师院物理系相继开设了统计物理学和固体物理学两门课程,为强化江苏师院物理系奠定了基础。
乔老继续回忆道:“1963年3月中旬,我接到中央组织部的调令,要我去二机部报到。当时不知道去哪里工作,也不知道去干什么。匆匆处理好系里和家中的事情后,我在4月初到北京报到。见到核物理学家程开甲后,我才明白组织上调自己是去搞原子弹的。后来,又有近20个专家先后报到,我们一起配合领导着手筹建西北核技术研究所。1964年,我们离开北京,随部队到新疆第一次执行任务。”从此,乔老开始参与了我国“两弹一星”的神圣事业。在西北边疆一干就是几十年,后来他虽身患顽疾,但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依然无怨无悔,心中的那簇理想之火也从未熄灭过。
奉献一生
“在新疆罗布泊工作的日子,与外界没有接触,那是一个相当封闭的环境”。在四周没有人烟的天山南麓,乔登江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我国核科学的实验工作。
他先后参加过25次核试验,其中有多次为了获得更准确权威的测量数据,他毅然深入到有生命危险的地域。记得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时,为了获得爆炸靶心的实验数据,他带着记录仪,坐车到刚爆炸不久的原子弹靶心周围作现场观察和测量,仪器不时地发出放射量超标的“嗡嗡”惊叫……还有一次进行地面核试验,核爆炸后形成了100多米直径的弹坑,他明知道到弹坑观察要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污染,但还是坚持要去。其实,如果按照正常工作要求,他是可以不作如此近距离的测量的……任何一项科技进步,都需要科学家付出超于常人的心血作代价。而中国科学家所付出的代价往往又更为艰辛更为沉重得多。
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地区,一道刺眼的闪光后,轰隆隆地响起了一串震耳欲聋的惊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蘑菇云冉冉升起。乔登江时任基地核技术研究所第五研究室副主任,而主任由研究所所长程开甲兼任。爆炸期间,乔登江临时担任理论预测组组长,负责爆炸安全以及爆炸后的数据处理。
1965年5月,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空投实验,实现了我国核装置到核武器的转变。1966年10月,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导弹核试验,实现了两弹结合。1967年6月,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氢弹爆炸,使我国核试验的进程超过了法国……所有这些“第一次”乔登江都参与其中。与他共事多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吕敏评价说:“理论上突破是技术上攻关的前提,在基地这个‘龙头’位置上,乔登江在某些领域一直起着关键作用。”
乔老回忆往昔,心潮澎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基地招待所欢庆胜利的盛会正在进行。忽然传来电话铃声,张爱萍将军离开座位,一会儿,他来到我身边,对我说‘总理来电话,问拿什么证明我们的实验是成功的’。我依据从外收集的一些零星材料,根据烟云的高度、声响的大小和临时测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对张爱萍将军说,全世界第一次核实验都是这么个水平。张爱萍将军如实向总理做了汇报。后来我把如何证明原子弹成功爆炸列上研究日程。”
之后,乔老奔波于各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进行调研,每次核实验,乔老总是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样,穿上防护服,迎着滚滚浓烟冲进爆心,察看测试数据,观察爆炸现象,分析实验理论。终于一部70余万字的《核爆炸物理概论》问世了,随后,他又编写了一部50万字的《核爆炸效应参数手册》。这两部书成为我国从事核爆炸的理论依据,一直沿用至今。
在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的24年里,乔老主要从事核辐射技术及应用研究:例如核辐射环境研究,包括各种方式(大气层、高空、地下)核爆炸所产生的瞬间核辐射环境及其变化规律,持久的放射性污染,宇宙自然核辐射环境及其对航天器的影响等。
他所从事的核辐射效应研究,研究自然辐射环境对卫星生存能力的影响及其多种影响卫星正常工作的效应。核安全技术研究,因核环境既可以对物又可以对人员造成一定程度的毁伤,研究安全标准、安全措施和保障技术,确保系统和人员在核环境下的安全。又如核加固和防护技术研究,在核爆炸和宇宙核环境下工作的系统都必须加固,对人员必须进行防护,以减少毁伤作用。加固和防护技术及有效性研究是当前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生长点。还有核模拟技术研究,核爆炸和宇宙核辐射环境都要能在实验室里重现,以便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上述诸方面研究,这就需要开展诸多核环境参数的模拟研究。
那时,乔老的孩子还很小,夫人一直留在上海。为了共和国的安宁,乔老在新疆24年的科研生涯中,和夫人一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为了共和国的国防事业,他不惜牺牲自己家庭的幸福,换来的却是一批出色的成果:
获国家科技奖6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8项(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多篇,培养研究生5名。1978年,荣获“国防科工委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老骥伏枥
1990年,离休后的乔老回到了上海。虽然已不在第一线工作,但他奉献于国防科研的心仍留在军队。他被聘请担任全军抗辐射加固专业组和电子部抗核辐射加固专业组顾问后,在国内一些重要的抗核辐射加固学术研究会上,经常活跃着乔老壮实的身影,回响着他那充满激情和略带沙哑的嗓音。他平均每年外出进行学术交流、技术指导和科研攻关的时间都在4个月以上。
乔老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个只有一个肾的年近古稀的人。一次,他在西安研究所完成技术攻关项目后,又飞往张家界参加学术研讨会,连续奔波的快节奏的生活,使他的肾功能下降,头晕呕吐,高烧不退,后经过多方抢救才脱险。
乔老还不断地为相关单位做一些课题研究。尤其是到了1994年,国防科工委设立了科研基金,乔老利用多年积累的才学,不断地攻克一些科研难题,完成了三个国防科研基金项目。
乔老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核防护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也成为我国核爆炸理论、应用和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鉴于他在核技术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1997年,乔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个荣获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离休干部。
寄语后辈
“从事科研工作一定要安下心来,扎实地做事情。而作为教学科研人员一是要逐渐适应,二是要扎实地做事情,耐得住性子,不断地深入,进行不同行业的跨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乔老如是说。
“苏大物理系近年发展很快,这里的教师埋头苦干,他们做得相当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提起苏大物理系,乔老颇为满意。
他还谆谆嘱咐:大学生学习一定要勤奋。“现在的大学生有着非常好的学习环境,政治环境相当宽松,生活条件更是优越。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大学生能否成材,关键在于学习是否勤奋、努力,现在客观环境对人的成材影响很小,学习不努力,即使有机遇,也抓不住。世上没有神仙上帝,只有靠自己!”
摘自: 姑苏晚报200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