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2025江苏高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周在苏州启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余名嘉宾齐聚苏州大学,聚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介绍,2023年以来江苏高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周已成功举办了两届,达成100多项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协议,300余名杰出外方产业导师、合作导师加盟江苏高校,中外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多向奔赴、彼此成就。
活动现场,“江苏-非洲高校合作联盟”正式成立,汇聚了省内13所高水平大学与非洲13国的23所高校,目标打造常态化、机制化的对话与务实合作平台,建设中非人才联合培养的“孵化器”与科技创新合作的“加速器”。
“江苏省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十大成果”同步发布,涉及文化遗产保护、新能源、医疗等领域,集中展现了江苏高校在跨国联合科研与成果转化方面的成就。其中,由苏州大学牵头建设的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引人关注。
据悉,该实验室于2020年依托苏州大学、澳门城市大学与葡萄牙埃武拉大学三方共建,是全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唯一的国家级联合实验室。成立以来,实验室在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新材料研发及国际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实施16项世界遗产和重点建筑改造项目,在遗产保护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方面形成26项专利。
“苏州大学一直在努力打破高校与社会的‘围墙’,着力把企业实验室建到苏大来、把苏大课堂搬到企业去,让人才拥抱企业、引领产业。”苏州大学校长张桥说,将通过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推动学生参与实践项目,也积极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让人才培养真正融入产业发展的浪潮。
本届交流周期间,江苏19所高校将举办9场学术交流和校企对接活动,分享国际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平台优势和机制优势,探索高校科技成果国际合作转化机制和路径,推动国际化复合人才培养、全球创新资源整合和全球产业协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