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欢迎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级的新生们。”9月29日,在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新生开学典礼上,一位特殊的主持人——人形机器人“小咖”,用活泼又亲切的语调开启了这场充满惊喜的入学仪式。
这场极具“未来感”的入学仪式,用“科技满满”“干货满满”“诚意满满”,给新生们送上了一堂生动的“未来第一课”。
黑科技接连登场,惊喜不断
走进典礼现场,扑面而来的科技气息瞬间抓住所有人的注意力。暖场环节,一支由学生组成的黑科技乐队率先登场,乐手们手持的乐器颠覆了传统认知,没有琴弦的吉他、看不见鼓面的架子鼓,却在乐手的手势与动作间,流淌出节奏感十足的旋律。“哇,没有弦怎么还能出声?”来自天津的新生吴欣珂忍不住拿出手机拍摄,镜头紧紧跟着乐手的指尖,“之前只在视频里见过,没想到现场看这么震撼!”
暖场过后,更令人惊奇的场景出现了。当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吉伟起身走向舞台,原本固定在舞台中央的讲台突然“活”了。它悄无声息地跟在吉伟身后,无论吉伟向前迈步还是侧身与新生互动,讲台始终稳稳停在他身侧一步远的位置,像一位默契的“随行助手”。
“大家不用觉得新奇,这是学院老师和同学共同研发的智能移动讲台,走哪跟哪,很方便。” 吉伟站定后,笑着指了指身旁的讲台,随即扶了扶脸上的黑框眼镜,又抛出一个“科技彩蛋”:“其实我这副眼镜也是‘秘密武器’,致辞文稿会直接投射在镜片前方,我不用低头看稿,就能一直和大家眼神对视、好好说话。”
吉伟说,这副眼镜承载着学院对新同学的一份特别期许——它象征着一副打开世界的“未来视角” 。“在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不给‘想象’设限,你们的想象空间,完全没有边界。”
话音落下,台下瞬间响起热烈掌声。这场接连不断的“科技惊喜”,不仅让新生们直观感受到学院的学科特色,更让大家对未来四年的学习探索多了几分期待。
拔尖培育计划发布,指明方向
如果说科技元素是典礼的“惊喜外衣”,那么丰富的“干货”就是给新生的“硬核内核”。
现场,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发布2025“新工科”交叉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项目,为新生们清晰勾勒出大学四年的成长路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特别设置了三大特色专项,Z?Pilot黑科技专项、魔迅科技专项与苏州新芝动力科技专项。”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王进详细介绍。
学院的“新工科”培育计划并非“纸上谈兵”。学院以项目为牵引、问题为导向,持续开展“新工科”交叉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面向本科生年均发布100余项挑战性项目,涵盖科学研究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创业实践项目、跨院交叉项目、自设课题项目,超70%学生参加。依托此项目,本科生斩获国家级奖项150余项、省级奖项650余项,获奖超千人次。“这些项目全部向2025级新生开放,希望同学们能主动抓住机会,无论是想深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还是探索跨界技术融合,期待你们在这里把创新想法变成实际成果。”王进说。
除了项目发布,典礼现场还安排了“经验分享环节”。前辈分享实战经验,老师解读发展方向,学长学姐传递实用攻略,为新生们指明了方向。三场科创项目路演更是如同三把火种,点燃了新生们对科学探索的无限热情。
“感觉苏大未来校区来对了!”新生张子林听得格外认真,笔记本上记满了关键词,“不仅有科技感,学术氛围也这么浓,我迫不及待想从‘体验者’变成‘参与者’了。”
十二重礼包,藏着吴江的温暖
“这么重要的日子,怎么能没有礼物?”当典礼接近尾声,主持人的一句话,再次点燃现场期待——由多方联动打造的“花式”迎新大礼包,正等着新生们领取。
为了让新生们更好地融入吴江、感受这片土地的温暖与关怀,在吴江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苏大未来校区管委会携手吴江文旅集团、太湖新城、八坼街道等单位,共同为2025级新生准备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大礼包。
打开礼包,满满的心意扑面而来:独具未来校区特色的AIGC原创帆布包印着“未来可期”字样,搭配同款设计的明信片,拿在手里满是专属感;吴江文旅地图清晰标注着当地的热门打卡地,方便新生周末探索;太湖新城定制的精美文创、八坼本土的品牌咖啡,既有文化气息又具生活温度;更有苏州湾大剧院的话剧体验券、苏州湾影城的观影票、新华书店的购书优惠券等文化福利,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多个维度。
“十二重惊喜叠在一起,感觉收到的不只是礼物,更像一封来自吴江的‘生活与探索指南’。”吴欣珂一边翻看礼包,一边和同学分享,“刚到陌生的城市,这份礼包让我觉得特别暖心,也更期待以后在吴江的生活了。”
这份诚意满满的见面礼,不仅拉近了新生与学校、与吴江的距离,也为他们的大学生活埋下了温暖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