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十五年对口帮扶宿迁泗阳县综述
曾戴有“贫困帽”的宿迁市泗阳县,如今是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她的华丽蜕变,是“江苏模式”下精准扶贫的一个成功实践。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中,江苏开创出由省级机关、部省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苏南发达市县与苏北经济薄弱县“五方挂钩”的帮扶机制。
今年,苏州大学对口帮扶泗阳县工作已进入第十五个年头。15年来,苏州大学9名挂职干部怀着扶贫助困的大爱之心,为泗阳县的发展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15年里,苏州大学对口帮扶泗阳县累计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约250万元。时间更迭、新老交替,不变的是苏大人“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帮扶接力。
【故事一】修“面子”更建“里子”
关键词:修路致富、党支部阵地建设
2002年,苏州大学教师周村站在泗阳县仓集镇村口时,眼里看不到一条像样的马路。村民诉苦:“泥土路走起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交通闭塞使得农产品运不出也难进来。”
身为首批帮扶队员,周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到仓集镇,怎知路难行。”为了帮助村民修路,周村四处奔波,多方协调。在他的提议和帮扶工作队的支持下,一条柏油马路最终被提上修建日程。喜上心头的村民欢欣鼓舞投入建设,周村扑下身子亲自指导。半年后,一条15公里长的仓集镇主干道顺利建成。
如果说修路致富为新农村建设撑起了“面子”,那么筑牢“里子”工程成为苏州大学对口帮扶泗阳县所做的又一桩实事。
“20多个村支部,没有一个像样的党员活动阵地,好多党员意见特别大。”前年,泗阳县里仁乡晏钱村村支书范明文的苦恼倾诉,引起了苏州大学驻乡帮扶教师王建凯的关注。如何帮助晏钱村解决基层党组织的“空心化”问题?王建凯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将帮扶工作与党支部阵地建设深度融合。这个有价值的提议,得到了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钱晓冬老师的免费“赞助”。
一个月后,王建凯拿到了修建设计图;半年后,一座涵盖农家书屋、医疗室、电脑房等多功能的“党群服务中心”拔地而起。在村民的拍手叫好声中,中心挂牌成立。“瞧,这里有我们想了解的各类信息。大家一起交流活动,日子过得更有劲头了!”70岁的老党员陈示奋捧书笑说。不止是陈大爷,村里的党员都爱上了苏大倾情打造的“党员新家”。“如今晏钱村的重大决议都在党员服务中心讨论表决,党员有了精气神的转变,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也在服务群众中得到了落实和肯定。”里仁乡党委书记庄德峰说。
【故事二】从“不清不楚”到“一清二楚”
关键词:摸清每户困难详情、招商引资授人以渔
一所高校的扶贫资金显然有限,如何实现扶贫效率最大化,是摆在苏州大学帮扶队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难题。
2006年,苏州大学第四批帮扶队员赵一强,带着学校的10万元扶贫专款踏进了泗阳县王集镇板桥村村委。这个3000多人口的村庄,有近150户贫困家庭。人地生疏的赵一强想了又想:“扶贫资金不能‘撒胡椒面’,一定要把它们送到最需要的村民手中。”
炎热的高温天气,赵一强走村串户。他常常奔走在田间地头,向农户了解种植情况。在没有电扇的贫困户家中,赵一强沉下身子,耐心与村民促膝恳谈。他还专门制表记录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生产生活等细节。几个月后,一份近万字的《王集镇板桥村扶贫对策调研报告》由赵一强撰写成稿,成为该村开展帮扶工作的第一手资料。2006年至2007年,板桥村共脱贫75户、354人,脱贫率达51.4%。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清楚了贫困人口和贫困程度,还得有脱贫的好办法。拿过“交接棒”的苏州大学教师糜志雄意识到,帮扶要让“头脑”首先脱贫,激发贫困群众发展致富的内生动力。
2008年,投资1.5亿元、3000亩建设区的农业示范基地在爱园镇落户,这对年收入不超百万元的该镇来说,绝对是招商引资的“大手笔”。“爱园是农业大镇,要有既能深化农业发展、又能解决土地流转、还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发展途径。”跑了十多趟外地后,挂职爱园镇党委副书记的糜志雄终于说服投资商,带回了“一举三得”的好项目。镇政府随即成立贫困户土地专业合作社,增强产业“造血”功能。在因地制宜的帮扶下,一些贫困户获得了投资公司的土地租赁收益和工作岗位,另一部分则干起了农业种植事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糜志雄算过一笔账:以普通种植户为例,以往遇到问题就得影响产值、自掏腰包。农业示范基地统一供苗供肥、包办技术甚至销售后,不仅降低了风险,超额完成还有奖金和分红。种植户的年收入一下就多了好几千,不少贫困户也因此顺利甩掉了“穷帽子”。
【故事三】“扶志”也“扶智”
关键词:助力教育教学、政产学研合作
在泗阳县,有一所“苏州大学希望小学”。那是2002年的教师节,3669名苏大老师用自己的50元节日慰问金捐资建成的学校。苏大校方还送教上门,为泗阳县教师培训工作添砖加瓦。“学校领导多次深入一线铺开工作,挂职教师克服种种困难,完成‘规定动作’又开展‘自选动作’,不仅给孩子们送来了志气和信心,也令一桩桩教育实事落地有声。”谈起苏州大学对泗阳县教育事业的贡献,县扶贫办主任张佳胜有说不完的感谢。
事实上,让乡村孩子接受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是苏大历届帮扶教师的共同心愿。多年来,在李松清、季永才、顾建忠、阴浩等老师的努力下,泗阳县穿城镇百名失学儿童重新走进课堂;泗阳中学获得如珍似宝的30万码洋捐赠图书;泗阳县南刘集乡幼儿园成为苏州大学幼儿园“好伙伴”;泗阳里仁乡中心小学被授牌为苏大第20所惠寒分校……
建立泗阳县首个“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国家级创新基地1个、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个,引进省双创人才2名……这是苏州大学教师孟凯交出的挂职成绩单。2012年,作为江苏省第五批科技镇长团成员,“80后”孟凯从埋头实验室的教师,转身成为谋划泗阳发展的科技局副局长,深切感受到基层企业对科技人才的渴求。
一次调研走访中,孟凯获知泗阳县本土企业苏丝公司非常渴望产品提档升级,但受困于创新研发技术。其中所需解决的绢纺类产品开发,正是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致力研究的方向之一。了解实际需求后,孟凯主动对接、积极联络。2014年,由他促成的校企联合申报产品研发项目成功获批为总投资4000万元的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苏丝的产业发展得益于苏州大学科技人才的智力帮扶,这对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乃至经济效益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公司总工程师陈松高兴地介绍,双方研发的多优势混纺面料在进入商业化生产后,目前年销售额已突破1亿元、利润1500万元以上。
“精准扶贫久久为功,苏大一年连一年、一任接一任,在精准扶贫的高校作为中,主动担当起服务地方的应有责任。”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坚定地说。
《苏州日报》 (2016年3月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