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感谢被拒,网友只好发帖赞他妙术仁心
这几天,“寒山闻钟”论坛上出现了一封感谢信。一位名叫“carol-shi”的网民发布了一条名叫《仁心妙术大爱无 疆———感谢附二院单玉喜医生》的帖子,内容是感激附二院单玉喜医生尽心尽力治好了自己父亲的尿道狭窄,并赞 扬了单医生在行医时表现出的恪职尽守等美德,细节感人至深。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发帖人“carol-shi”,得知她 真名叫做施荣凤,来自镇江扬中市,平时在苏州相城区上班。随后,记者又特地来到苏大附二院,找到了这位患者心 中的善(单)医生———泌尿外科主任单玉喜。
他主动找来上海专家为病人会诊
“我是昨天下班时,才从护士那听说帖子这事的。”单玉喜当时只觉得很意外,也没特意立即去查看帖子内容,直到次日门诊工作结束后,才想到上网看看究竟咋回事。浏览完毕,单医生也已记起这位发帖者是哪位病人的家属了。
事情还要追溯到近一年前。当时,发帖者施荣凤的父亲因患肾结石、尿道狭窄等疾病需手术治疗。由于该种手术要求高,病人在老家县级医院治疗时差点出状况。父亲被接到苏大附二院治疗后,又由于一家多主、家属心切,又听从亲戚建议到上海就医,谁料老爷子病情变得更为棘手,最终考虑再三又回到了苏大附二院泌尿外科。“当时我很担心,怕单主任听到我们去上海治疗会不开心、觉得我们不信任他的医术。可他知道后一点都不介意,甚至反过来为我们着想,还主动帮我们联系擅长尿道方面手术的上海六院专家。”终于今年4月,在单主任和上海教授的联合诊疗下,施荣凤父亲的瘢痕切除尿道重建手术成功了,摆脱了尿道造瘘管长达一年半的束缚。
施荣凤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单玉喜主任对她父亲尽心尽力,她好几次想感谢这位“善医生”,都被他推辞了,于是就想到了上网发帖这个办法。
“患者到医院不是来挑刺儿的”
据原帖内容,父亲手术前一天,施荣凤由于不放心,为单主任和上海专家准备了4000元的“打点费”。“我知道这是对他的极大不尊重,可是我实在不放心,他不收我就死活不从,最终他收下,我才稍稍宽心。可是做完手术的第一天晚上,他就偷偷塞到了我父亲的枕边!”
谈到这,单玉喜对记者说,咱们普遍都有“遇事找熟人”的心态,“有时候如果医生不收家属红包,家属反倒不安心。这样的话,反而成了医生的一种负担。”据他所知,附二院泌尿外科在这方面还是比较“硬气”的,遇到这种事都是能推就推,不能推就在手术后还给家属。单玉喜还想就此提醒一些家属,他们把“红包”还给病人,并不意味着之前的手术做得不好而心虚,他希望家属们不要多想,多给予医患间双向性的理解。
记者了解到,施荣凤父亲住院期间,正好发生了“哈医大”事件,单玉喜医生也对此感到痛心。“病人到医院来看病,不是来挑刺儿的,而是来解决身体问题的。”他认为,医生首先要像服务员一样,耐心听病人需要什么,然后制定出解决方案,把详细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解释给病人听。“如果在治疗过程中,的确是我们的错,我们也应主动及时承认错误、努力补偿,不能逃避。”
救活了病人却告别了自家母亲
施荣凤在原帖中写道,她父亲住院时,单玉喜医生自己的母亲也在苏大附二院接受治疗,而由于工作实在太忙,单主任只能在下班后去看看老母亲。“23天,母亲在病房里只住了23天。”回忆起母亲最后的时光,单玉喜表情甚是悲伤。他告诉记者,83岁的老母亲生前一直和他们住一起。由于自己、妻子和儿子都是附二院的医务人员,工作都比较忙碌,家里总是由母亲在照料。不料发现状况不对时,老人已是卵巢肿瘤晚期,从住院、手术到过世,只经历了短短23天。
单玉喜告诉记者,他对母亲有个最大的遗憾和愧疚,就是家里有这么多医务工作者,竟没能早点发现母亲的病情。“我们上班早、下班晚,早上她还没起床,晚上回家她已经快休息了。平时问她有没有不舒服,她总说身体好着呢,是不想让我们担心啊。”每想到这,他便感到辛酸和心疼。
如今,单玉喜依旧经常加班,身为骨科大夫的儿子比老爹更忙、回家更晚。这样生活觉得辛苦吗?“我和妻子以前都在部队待过,适应性强得很,没觉得、也顾不上辛苦。”
《姑苏晚报》2012-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