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附一院彭根大,告别八旬父母援疆支医
帮助当地贫困患者,牵线搭桥建起爱心基金

彭根大(左起第3位)正在伊犁州妇幼保健医院查房
随着苏州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前往西藏、新疆、陕西等地提供医疗援助的苏州医生越来越多。在异乡土地上,他们用高超的医术和无私奉献,谱写了医者仁心的赞歌。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一位名叫彭根大的妇产科医生,自2010年12月起来到新疆伊犁支医,他深入边远县乡为各族患者义诊,开办学术班传授医疗技术,还自掏腰包建立了一个爱心基金,帮助当地看不起病的妇女儿童。昨天,记者电话连线彭根大,采访了这位妙手仁心的苏州医生。
年老父母需照料,女儿刚刚上大学
今年48岁的彭根大是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的副主任医师。2010年12月中旬的一天,医院领导找到了彭根大,告诉他江苏省正在组建一支前往新疆伊犁的支医队,希望他能代表医院参加,援疆时间可能会达到3年。
让医院领导颇为意外的是,谈话不到2分钟,彭根大就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而当时,彭根大的女儿刚上大一,父亲已80岁高龄,母亲也已78岁,如今两个老人都已年过80。
“当时没有多想,觉得既然是单位安排的任务,支医又很有意义,就答应了。”彭根大坦言,事后自己却一度犹豫了起来,因为这一出去就是3年,父母实在让他放心不下。
但是,当他把支医的事告诉家人后,却获得了一致支持,当年12月20日,彭根大跟随医疗队前往了新疆伊犁。
为提升医院实力,几乎每天忙到凌晨
来到伊犁州后,彭根大被任命为了伊犁州妇幼保健医院的副院长,主要负责教育科研和学科建设,此外还要开设专家门诊,前往当地县乡义诊,平均每周要做五六台手术。
尽管是一所州立医院,但伊犁州妇幼保健医院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很落后,彭根大上任后,一边奔走各部门筹划医院扩建,一边组织医生进行各类培训。 除了自己每周开讲座外,他还牵线搭桥,从苏大附一院找来了不少专家,将最前沿的技术带到了伊犁。每天,彭根大都是晚上7点半下班,回到宿舍后就趴在电脑前写讲义,上网浏览最新医学动态,几乎每天都是凌晨2点睡觉,早上8点半上班。
正是在他的努力和江苏、伊犁两地卫生部门的支持下,如今的伊犁州妇幼保健医院已建起了完整的儿科,彭根大目前还在积极筹建生殖中心,启用后将填补伊犁的空白。
查房看到困难病人,自掏腰包并发动募捐
除了对工作认真负责,作为一名医生,彭根大对于病人更是尽心尽力。
2011年3月的一天,他照例来到医院查房,在经过一个病区的楼道时突然听见了一阵哭泣声,然后看到一个60多岁的妇女正趴在窗台上抽泣。
原来,这位妇女名叫奴尔古丽,来自伊宁县,靠种地为生,丈夫早年因心脏病去世,大儿子又身患结核等诸多疾病,小儿子身体也不好,全家人就靠几亩地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前段时间,奴尔古丽感觉身体不适来到了伊犁州妇幼保健医院,被确诊为早期宫颈癌,手术费用要1万多元。尽管奴尔古丽的家人四处筹钱,最终只借到了5000元。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决定放弃治疗。
“知道这个情况后我非常难过,她的病情并不十分严重,如果接受手术,长期存活的希望很大。”彭根大说,当时他就安排医院先把病人收下来,治疗费用他来想办法 随后,彭根大向医院和江苏援疆医疗队反映了情况。众人一合计,决定发动募捐,最终为奴尔古丽筹满了治疗费,彭根大自己掏了700元。随后,他还亲自操刀为奴尔古丽进行了手术。如今,奴尔古丽已经出院,身体恢复得很好。
牵线搭桥建爱心基金,自己捐出5000元
事实上,在这以后,彭根大又自掏腰包给二三名贫困患者凑齐了治疗费用。在看到了多例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就医的病人后,彭根大萌生了一个想法——建立一个专门帮助贫困妇女、儿童病患的爱心基金。
于是在去年7月,在彭根大的撮合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伊犁州妇幼保健医院共同出资建立了“天山博习情”爱心基金。彭根大自己捐出了5000元,这笔钱成为了该爱心基金的首笔善款。该基金主要用于帮助因贫看不起病的妇女儿童,建立后还资助了两名学生,其中一个是伊犁当地一位正在读初中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孤儿,另一个是父母身患重病,正在读高中的孩子。那名高中受助者现在已顺利考上了大学。
如今,距离支医结束还剩1年多时间,彭根大告诉记者,最大愿望就是医院能由二甲升级为三级医院,就能进一步提升医疗水平,让当地百姓受益。
彭根大说:“既然来到了这里,就一定要尽全力去提高医院的技术,服务当地百姓,这是一件光荣而有意义的事,为之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