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学期,学校首次面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基础”通识必修课程,该课程旨在为学生夯实数据思维、算法意识与智能系统认知的基础,重点培养技术批判性思维和应用场景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向善、智能为人”的价值理念。
为精准响应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需求和应用场景差异,学校对“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实行分类教学,分别为人文艺术类、社会科学类、理工医类专业量身定制了专属课程。值得一提的是,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其产教融合平台优势,开设了一门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X”通识课程,将产业一线的真实案例与前沿技术引入课堂,为整个“人工智能基础”通识课程群注入了产业活力。
在教学模式上,课程群采用“基础知识大班讲授+专业应用小班研讨”的模式,兼顾知识的广度与应用的深度。在教学内容上,围绕“核心理论、工具实践、应用案例、创新启发”四大模块展开,构建起阶梯式的内容体系。在教学资源上,通过师生协同共创机制建设教学案例库,并创新性采用“征集需求-案例筛选-教学适配-资源打包-课堂验证”的闭环流程进行动态更新,保持教学资源的前沿性与时效性。
课程群教学团队汇聚了全校人工智能领域的骨干教师,同时邀请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优秀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构建起跨学科教学阵容。在前期筹备阶段,学校组织了近十场集体备课会,就课程建设思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开发、教学组织模式等展开多轮研讨,为课程高质量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工智能基础”通识课程建设是苏州大学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教学之ETC行动”的关键一步。下一阶段,学校将重点推进其智慧课程建设与数字教材出版,构建全新的智慧教学模式,精准对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一生一路径”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苏大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