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新生研讨课总结交流与推进工作会议

12月16日下午,我校新生研讨课总结交流与推进工作会议在校本部学术报告厅举行。副校长蒋星红、教务部部长周毅、新生研讨课主讲教师、各学院(部)教学院长、教务办主任、教学助理代表及教务部相关人员等1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务部教学改革与研究处处长王剑敏主持。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教授和医学部唐仲英血液研究中心王建荣教授作为新生研讨课授课教师代表,分享了他们的课程建设经验和体会。

田芝健教授围绕新生研讨课的功能、效果和方法详细介绍了他的“立体互动研究型教学法”。新生研讨课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程形式,应着力推动新生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角色转变,促进学生学习理念、方式、方法、学风的四个转型,达到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目标。教师的角色定位应由“讲授者”变成“编剧”和“导演”,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引领、服务、刺激和启发;通过有效整合课堂内外教学资源,邀请各类专家进行现身说法,带领学生去校外参观实践,构建起一个有机的课堂,带给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课程考核则采用结构化的评价方法,注重过程评价,多维度、多角度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本人、同学、外请老师及任课老师都是评价者,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中不断反思、认识自我。

王建荣教授主要从如何激发新生对于科学问题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科研锻炼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到目前为止,王建荣教授和周泉生教授合作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干细胞与恶性肿瘤: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教学班中已先后有15名同学在大学一年级就进入了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新生研讨课成为这些学生科研生涯的启蒙地。王教授表示,新生研讨课为师生创造了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一方面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术探索和创新的意识,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开放、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带给老师很多触动和启发,新生研讨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构建了“教-学”共同体。

会议还邀请了三位学生代表发言。来自体育学院的王庭晔同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吴宁宇同学以及医学部的张潇颖同学,先后以“新生研讨课让我们的改变”、“角色扮演小短剧——新生研讨课学习成果展示”以及“我与新生研讨课的故事”等为题讲述了他们的收获和成长。

新生研讨课是我校开展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自2013年年底启动建设以来,已立项建设了172门课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会上,周毅部长以“转变”为题,对我校新生研讨课的建设成果和成效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新生研讨课在课程导向、课程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模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五个方面都发生了创新性转变,是我校探索研究性教学的一次重要实践。“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在总结新生研讨课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改革,积极构建“素养培育、视野拓展、能力训练、知识传授”四位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将研究性教学的理念逐步渗透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等诸方面的改革中,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成长为“素质高、视野广、能力强、有创造”的卓越型人才。

会上,蒋星红副校长宣读了“苏州大学新生研讨课课程建设咨询专家”名单,并为到场专家颁发了聘书。

最后,蒋星红副校长作总结讲话,对所有新生研讨课任课教师的大力付出表示感谢,各位老师运用智慧,在课程建设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其中涌现出来的大量优秀案例和做法,为今后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十三五”期间,我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自贸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为我国高校研究性教学开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我校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也对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在通识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大力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构建科学高效的研究型教学支撑环境,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务部)
苏大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