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李述汤:从香港到内地,带出纳米“梦之队”

      纳米,约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从20世纪初至今,纳米这个“小身材”带来的“大领域”让无数科技精英投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李述汤始终走在这一领域的最前沿。

      生于内地,长在香港,定居美国,后又成名于香港,经历半生游历后,这位亚洲纳米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晚年选择重返内地,在苏州带起了一支国际前沿的“梦之队”,用11年时间续写了跨越式发展的新传奇。

攀登研究高峰,纳米“香港军团”续写传奇

      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这是被72岁的李述汤视为“第三次创业”的结晶成果。当年从香港来到苏州打造一个国际领先的研究院,他倾注了所有的心血。

      接受采访时,李述汤笑着说:“和我一辈的科学家们,早就退休了。”究竟是什么一直驱动着他坚持在科研一线呢?“正是国家的强盛,才让我们有机会不断去攀登高峰。”他说,留在香港,可能也能取得一些成果,但内地地广物博,人才是不竭的动力,如果能够为祖国培养一批纳米领域的顶尖人才,比自己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感到骄傲。

      李述汤在香港的研究中心,是世界上两所最早制造出纳米硅线的实验室之一,更是全世界最早研制出最细小纳米硅线的,能使半导体工业出现历史性的突破,但他早就把目光投向了内地。刚回香港时,李述汤便立即写下两份计划书,开始在北京、上海、长春、沈阳等地来回跑,希望进一步加深了解。“当时是想结合香港与内地的优势,互补互利。”

      在他的真情打动下,很多内地学者也极愿和他合作。在香港城市大学的超金刚石及先进薄膜研究中心里,来自内地的学者占据较大比重,现任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副院长的廖良生等志同道合者也是那时认识的。他当时带的学生也是香港和内地各占一半,他经常鼓励香港学生要“北望神州”,两地学生要打成一片。“很多人都知道苏州大学的纳米领域的‘香港军团’,其实我们很早就结下了‘缘分’。”李述汤说。

      2008年,在苏州大学校方“三顾茅庐”邀请下,李述汤决定到苏州大展拳脚,当时他已经年逾花甲:“苏州的大环境很适合我,苏州园区是纳米产业的高地,而苏州的发展需要依靠苏大。” 不仅自己来,他还带来了这支“香港军团”,在李述汤的主导下,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成立。

抱着一颗中国心,带出世界顶尖团队

      “来苏州大学工作,我只签了半张纸的合约。”对于传闻中他向校方提出的“无时间限制、无指标规定、无框架局限”的“三无”要求,李述汤认为其实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不谋而合。

     “我始终抱着一颗中国心,哪个地方能发挥我的长项,我就在哪里。”李述汤并没有像一般的国际知名学者那样,搞个兼职教授,一年回来两三个月甚至几周,而是全身心投入。苏大给他的合同没有任何具体规划,没有签约期限,而且一口气给了5000万的启动研究经费。

      “回来吧,我这里需要你帮忙。”李述汤就这样打出了一个个跨洋电话,招揽自己与好朋友的弟子们回国全职工作。“被我盯上了,比追女朋友还厉害。”李述汤笑着说。2009年,从斯坦福博士毕业准备归国的刘庄就着实感受到了这份执着与热情,如今他已是苏州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当时刘庄不到27岁,他的导师、杰出华人化学家戴宏杰教授早就向我推荐了他。我打电话给他,让他回国后一定要到我这儿来看看。”

      刘庄一到苏州,李述汤就亲自陪他转了两天。“不仅是看校园、看科研环境,还陪他去听了昆曲《牡丹亭》,感受苏州文化。”李述汤说,学校用宽松的环境和信任吸引人才,来苏大只需要做学问,没有后顾之忧。“刘庄最终能够选择这里,就是我们争取人才的方法——攻心。”

      就这样,李述汤迅速组建起了一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队伍。他常常和团队成员们说,学校名气不够大,实力不够强的话,人更加要团结,就像筷子,一根很容易折断,如果一捆就不那么容易了。李述汤就像一根纽带,把团队里的成员们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前段时间发布的世界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苏大在国内排名第五,有19人次入选,其中光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就有10人次入围,由此可见国际上对我们的认可。”李述汤笑着说,在学院的一间房间的墙上,贴满了近百个教师的宝宝照片。“大家来学校时都很年轻,现在十多年过去,都成家立业了。我总是说,大家生孩子的成果比搞科研还快呢!”

突破“卡脖子”技术,打造纳米人才摇篮

      “当初我的目标,就是创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高水平研究机构。”李述汤说,他的团队瞄准能源、生物医学、环境、通讯四个方面的国家需求,布局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碳/硅纳米材料与器件、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结构化功能表面与界面、材料模拟与材料基因组五大研究方向。“目前团队包括教授100人左右,学生从本科生到博士生有1000人。”

      “他最核心的地方,就是给予我们信心往前走,又有能力给予我们资源做事情。”何耀是李述汤的学生,2006年跟着李述汤做博士后,当时特别想去美国名校,但因为对李述汤发自内心的信赖,又跟来了苏州。他说,老师这么有影响力,又特别亲切,而且他告诉你的事情某一天都能实现,“原来指点我的几个看似不可能的方向最后都做成了,因此特别有信心”。

      硅是不能溶于水的,当时就普遍认为不能做生物应用。而何耀的项目是利用硅去做肿瘤成像,起初他自己觉得难度很大,非常犹豫,因为方向一错,可能穷尽数十年也一事无成。但李述汤给了他很大的信心,说:“这个是很难,但因为很难,我们才去做。”几年下来,何耀的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系统科学地将硅的纳米结构用于生物成像和疾病治疗,并取得初步成果,通过化学方法实现了硅纳米结构的水溶性,并将其用于疾病治疗。

      在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科研者看来,李述汤是个极其杰出的科研将帅,他知道什么项目即使遇到瓶颈也要坚持挺过去,什么项目应该适时放手。他参与每个研究计划的讨论,参与每个研究人员的招聘。“11年时间过去了,这里成为了中国培养纳米和新材料人才的摇篮。”

      “纳米研究经费投入很大,但它带来的影响是改变人类未来的。国内纳米领域的人才十分稀缺,要用好他们,让他们发挥作用。”尽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但在李述汤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线意味着我国已具备开发和制造中小尺寸OLED生产线的能力,但产业化进程以及升级到6代线仍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李述汤坦言,中国OLED剩下的故事还未讲完,“我们下一步的计划是实现G6代真空蒸镀线设备的国产化,即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G6代真空蒸镀线的自主设计和制造。”

                                                               

原文链接:javascript:void(0);/*1577240163607*/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苏大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