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苏州大学探索推进融合思政法

交汇点讯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一段熟悉的歌声日前在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的报告厅里不断回荡。这是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却由思政教师和音乐教师两人共同完成;这也是一堂形势与政策课,却充满音乐的味道。这堂悦耳动听的思政课,正是苏州大学青年思政教师孔川和音乐学院辅导员于存洋两位共同推出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之作。

变传统“独家面授”为“一课双师”,从“一人独唱”到“双口相声”,两位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课堂上,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专题,孔川老师负责知识讲授,于存洋老师主导音乐互动。他们用四首歌勾勒出新中国走过的70载岁月,从音乐的视角帮助学生体悟历史,激发起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学生不是单纯的听、被动的看,而是师生互动、深度参与。通过边学边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学们知晓新中国从哪里来;在共同赏析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感悟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必由之路。分享故事环节,现场师生跟随于存洋老师的钢琴伴奏齐唱《红旗飘飘》,最后在《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中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整个课堂有动有静、有听有唱,许多同学在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后表示,课堂氛围很轻松,但内涵却很厚重。“在轻松氛围中,原本有点枯燥的知识转化为了师生互动的歌曲形式,进一步深化了大家对国家和民族的理解,希望这种形式的课堂越多越好。”课后,2019级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学生郑冰雁欣喜地说。

谈起课程改革创新的初衷,苏州大学青年教师孔川表示,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一批课程思政的优秀典型。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如何进一步协同,加深融合依然是一项需要持续推进的课题。“我们的创新改革就是希望能解决音乐老师讲课程思政深度不够,思政老师运用音乐手段‘悦’度不够的课程难题。”孔川介绍说。

近年来,苏州大学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践,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深入探索“学者+记者、理论+舆论、教师+学生、课堂+社会、思想+实践”的“五加集成”思政课教学路径,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结合、课堂内外协同、教学研用相长的思政“金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队伍与学生工作队伍相融合,形成合力育人的“大思政”体系。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苏大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