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新闻:点赞江苏医院⑨:“应用型”科研发力,两年拿下九项“国自然”

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在全国县级医院百强榜上连续两年拿到了第七位。走进医院,记者感受到的是一家县级医院的“担当”,它既是基层健康的守门人,同时也致力于成为区域医疗的引领者。众多新技术在这里展开,当地居民不用动辄上苏州甚至上海,在为群众看好病的同时,医生们也同时成为了研究者,课题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在做研究中磨出硬实力。20182019年医院有9个项目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简称“国自然”),这在全国县级医院中较为少见。

科研转型,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国家对基础研究进行经费支撑的重要科研计划,是我国设立的最高水准的科研基金项目之一,以其学术水平高、评审严格而备受关注。2018年,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实现“国自然”项目零的突破,一举中标5项,打破了苏州同级医院一次性中标数量的纪录;今年,该院再次拿下四项“国自然”,在立项人员的结构、科室和获资助资金的总额上实现了又一次新的突破。

记者了解到,2015年,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建成投用,成立了肿瘤、神经、疼痛、听力和过敏疾病、消化、麻醉等六支科研创新团队。医院正在加快科研从学术型到应用型的整体转变,从临床上发现问题,通过科研解决问题,对医院的学科建设将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1,寻找标志物,为挽救脑细胞争取时间

守好“急救”这道门,对基层群众生命健康意义重大。2017年,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一举获得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 “五大救治中心”大满贯,首批实现这一目标的,在苏州地区仅有两家。医院同时还加入了全国、江苏省创伤救治联盟。在连续两年的“国自然”基金项目中,2018年的《Hippo-YAP/TEAD信号通路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李迪)和2019年的《RACK1调控内质网应激-自噬途径对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倪海波)两项研究,也都与创伤性脑损伤有关。

“在神经外科,创伤性脑损伤的致死率、致残率都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们科室接诊的颅脑外伤一年有几百例,重型的接近百人。”倪海波说,一旦脑细胞受损产生不可逆转的坏死,将对患者脑部功能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急诊室里,对脑部受损情况的判断依赖于CT等影像学检查。但是他们在临床上发现,CT的检查其实是有滞后性的。“比如说我们第一次做CT发现一个血肿,已经用药了,然后患者突然陷入昏迷,再做CT,会发现患者已经发生了部分脑组织死亡。”倪海波想,除了靠医生经验预判,能不能有一个直观的标志物能比CT更快地提示脑部的状况呢?他的“国自然”项目,就是希望通过脑脊液释放到血液中的物质,找到反映脑部功能的标志物。毕竟通过外周血看脑功能,将会比CT便捷得多。

2,保护和恢复听力,他们尝试多种可能

医院耳鼻咽喉科,科研工作氛围浓厚。2005年,吴革平作为张家港市第一个医学博士毕业后返回医院工作,当时医院硬件条件和基础还比较薄弱,为了钻研临床技术和摸索实验条件,吴革平会同青年医务人员在门诊区域搭起了第一个临时实验室,进行解剖学和病理学的基础实验,随后还赴美国从事噪音性耳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2016年,吴革平带领团队成功申报了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成功,实现了医院在该项工作历史上零的突破。他的“胚胎干细胞向耳毛细胞分化”的研究,获得张家港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哺乳动物的内耳的毛细胞是感知和平衡声音的主要细胞,同时也是不可再生的,它的损伤和缺失造成的听力障碍也是永久性的,吴革平希望从干细胞诱导分化耳毛细胞的角度,寻找到治疗这种永久性听力损伤的可能性。

才当上妈妈,就赴美学习两年时间;回国后,工作日在上海学习,周末回到医院值班倒班,耳鼻咽喉科的余艳也是全院有名的“拼命三娘”。通过医院的精准规划和个人努力,2018年申报“国自然”项目,余艳的“汉方己甲素拮抗小鼠噪音性耳聋的研究”成功中标。“汉方己甲素是一种抗高血压药物,临床上发现这种药对噪音性耳聋患者的听力有保护作用,我们的研究就是进一步弄清这种保护作用是如何发生的,为噪音性耳聋用药探索新的可能性”,余艳说。

科研工作有力促进了科室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继肿瘤科、血液科之后,医院的耳鼻喉科与检验科被苏州市卫生健康委确认为苏州市临床重点专科,科室的中耳内耳手术、腭咽成型及低温等离子舌根射频消融、扁桃体和腺样体射频消融等在同级医院中处于领先水平。“从今年六月份起,耳病亚学科小组还有了单独的病区,有着25张床位,以往需要上苏州、南京、上海做的手术,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进行啦!”

记者观察:与全国乃至国际接轨,靠硬实力“突围”。

张家港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毗邻上海、南京、苏州,市内民营医疗机构数量是公立医院的一倍,作为一家县级医院,如何“突围”,做到技术领先、服务优异?记者看到的是一个敢为人先、积极与全国乃至国际新理念、新技术接轨的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以“微创诊疗技术和介入诊疗技术”为核心,医院普遍开展微创手术和介入手术,在张家港及周边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比如,20161月,医院手术室内上演了一部精彩的3D手术“大片”,胸外科手术医生们戴着特制3D眼镜,科室副主任马春平面对着腔镜显示屏幕进行手术操作,熟练精准完成了一例肺癌根治手术。这是医院首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手术,也是张家港市首例。随后医院紧跟前沿趋势,又探索了3D技术在食管癌、纵膈肿瘤等领域的临床合理运用。

比如,2017年,医院引进房颤射频消融新技术,与北京安贞、上海市一院专家合作,开创了张家港市房颤介入治疗的先河。第二年,上海市一院房颤诊疗分中心落户医院,医院也加入到长三角心血管联盟中,积极引进房颤介入诊疗新理念与先进技术,为房颤综合化管理开创了新局面。2018年底,心内科电生理介入团队盛宇峰、任骋、李柯蓓三位医生运用绿色电生理技术,成功为一位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实施了心脏射频术。手术全程零射线,开创了张家港市绿色电生理的先河。

再如,耳内镜手术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和恢复快的优点,今年医院耳科团队成功完成两例经耳内镜下鼓室成型术。该术式同样是张家港市首次引进并开展,在传统显微镜手术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创新和突破。

目前医院也已经跟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名院名校建立起了联系,同时与周边大医院积极合作。医院鼓励年轻医生们“走出去”,更鼓励医生们把新理念、新技术“带回来”。

院长说:科技创新、患者受益是我们的“初心”。

一家医院的发展,和一个城市精神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是十六字的“张家港精神”,“科技创新,患者受益”是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初心”。医院先后提出和落实科研“三个一”工程、“五个突破”等计划,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到了苏州大学的认可。

2012年,医院借力引智,在卫生行政部门主导下,率先成立苏州大学研究生工作站,孕育了科研创新氛围;2013年科研实验用房建成,新环境催生新力量,同年,医院第一篇SCI论文发表;2015年科研基建升级,转化中心投入使用,引入专职实验员,成立科研创新团队,为后来的科研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把土壤养好了,才能期待收获。医院国自然项目和省自然项目申报数量逐年递增,发表的SCI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有了迅速提升,科研能力带动了医务人员临床能力,为提高医院技术水平和服务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医院对医联体成员单位开展双向转诊、适宜技术指导、人才培养、扶持重点专科建设、开设协作病房、远程会诊等帮扶,实现医疗服务同质化。帮扶的两家乡镇卫生院均成功创建为二甲医院,带动了医联体医疗技术的普遍提升。医院也一直在为做好张家港市乃至周边地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而努力。

目前,医院正在创建“三甲”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原文链接

(医院管理处)
苏大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