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教学实践“变”精准扶贫 苏大师生以文化创新带动非遗传承

重庆酉阳县浪坪乡的倪江凤没想到,自家产的蜂蜜在千里之外的苏州受到格外青睐。日前,用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封口包装的小罐装蜂蜜作为展品亮相“2018苏州国际设计周”,引来观众驻足。而这款包装别致、满载传统民族元素的蜂蜜包装展品就出自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师生们。

一直以来,倪江凤与丈夫依靠酉阳传统的生态原木桶蜂蜜提取技艺自产自销蜂蜜,顾客多是熟识的人,销售渠道相对狭窄。而在酉阳,像倪江凤夫妇这样的养蜂人有三百余户,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和信息交流不通畅,蜂农们在蜂蜜包装方面缺乏设计,只能通过简单的大罐包装进行售卖,虽然蜂蜜好却难以真正打开销路。

11月初,苏大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5位教师与24位学生来到重庆武陵山区的酉阳县浪坪乡开展采风教学活动,为倪江凤解决了产品包装设计的难题。同学们尝试将传统非遗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把大罐蜂蜜改为小罐装,还就地取材将当地传统的西兰卡普土家族织锦用于封口设计,让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与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原本是一门寻找文化碰撞,激发创作灵感的采风课程,却让师生实地触碰到见所未见的非遗技艺,还“意外”地与扶贫帮困不期而遇。

位于重庆武陵山区的酉阳县浪坪乡,距酉阳县城西北108公里,是国家级贫困乡村。当地集聚了众多苗族和土家族寨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宝藏,苗绣、苗银、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柚子龟等手工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36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和4个小时大巴车的山路颠簸,苏大师生们来到巴山蜀水的浪坪乡,走到车都不能行进的山沟里,大家就开始用脚丈量大地。师生一行深入山区老农家里,走访山区手工艺从业人员,与当地村民吃住同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收集第一手资料,做了丰富而细致的田野调研。

“有一次走访手艺人,大家在泥泞的山路上来回行进了7个多小时,最困难的是天黑赶路,途中没有路灯照明,大家只能打开手机电筒深一脚浅一脚、手牵手走回驻地”。回忆起走访经历,苏大产品设计系主任赵智峰坦言,这是记忆中走过的“最艰难的路”。但能来到酉阳非遗文化的“出生地”,追寻传统技艺最初的模样,对于同学们今后的设计生涯将会有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一次把专业知识与党员教育实践结合的探索,让师生党员们亲身体会和思考‘精准扶贫’‘文化扶贫’的意义所在。”赵智峰说。

把用于收纳种族火种、寓意吉祥的“柚子龟”重绘为卡通形象,用盘金绣、叠针绣和平绣等多种技法做成衣服、帽子、围脖等可爱的诞生礼;将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和苗绣技艺与经典纹样结合,设计制作出一系列形制简约时尚却又千变万化的首饰系列作品;西兰卡普作为一种土家族织锦,将其织法技艺及图案元素用于制作眼罩、护照夹或传统蜂蜜包装,让产品既有实用性又带有文化属性……师生们结合专业优势,对当地非遗文化进行多方位整合,提取当地传统技艺中的色彩、工艺、织法、图形等元素,经过15个日夜的连续奋战,与当地手艺人一道成功打造出了涵盖家具、家居、诞生礼、服装、首饰、生态农产品、旅行用品、户外用品八大系列的71件帮扶成果。

此外,一场在重庆鹅岭文创园举办的成果分享会同样受到各界关注。“从前我们只是想着用对苗绣的这份喜爱来维持自己的生计,现在我们想用喜爱让苗绣这样的非遗能够传承下去。”分享会上,与苏大师生合作创作苗绣作品的土家族绣娘冉娇说,“同学们在苗绣上做足了功课,创新产品的设计在保持原有非遗技艺的前提下与时代接轨,非常难得,这也给了我们从事苗绣手工艺的艺人们非常大的启发。”

不仅“再设计”大获赞赏,“新发现”也令人欣喜。苗绣有71种色彩,粉红色系用色最多,喜欢以深蓝色突显粉红色。“时尚界每年都有流行色,将苗绣的色彩与未来趋势报告结合,就可以帮助制定下一年苗绣的生产、销售计划,这就是统计苗绣色彩的意义。”法国国家设计-色彩-材质研究院院长,法国图卢兹大学Celine Caumon教授也带着学生参加了这次“文创之旅”。

“我们针对当地非遗技艺,从工艺、结构到材质的运用都进行了研究与重塑,并结合生活对其再设计,让非遗走出博物馆,真正以实物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满足审美需求的同时也能为人们所用,不再只是一种文化体验。”作为班长的王航航深有感触地说。

苏大师生将专业文化体系和创新设计理念融入酉阳地域文化,通过文创设计帮扶,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这场生动教学实践也在当地得到重视,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处长王发荣表示,非常期盼这些作品能早日走向市场,传播非遗文化造福酉阳。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名为“看见大山”的设计成果展产品品类丰富自成体系,充分展现手艺之美的同时,又贴近民众,在“2018苏州国际设计周”上一举拿下“最佳非遗创新设计”奖。

如今,酉阳之行得到多方关注,艺术学院师生收到的各地“邀约”不断。为了尽快将设计产品推向市场,师生们决定在“文化扶贫”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些,目前学院正与苏州昆山锦溪镇对接,将致力于把此次实践活动转化出来的产品进一步产业化。

“看见大山不仅仅是看见风光旖旎的武陵山脉,或许也可以作为国家‘精准扶贫’的另一个视角。”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范炜焱老师表示,大山里的项目需要政、产、学、研、商联合发展,才能从容起航。应当从根源上焕发手艺人在地文化的自信心,配备相关财力支持,加上高校产学研结合设计转化,再进行科学合理的商业运用。

相关链接:《江南时报》《江苏科技报》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苏大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