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维护百姓健康与核安全 扛起“双重使命”

    提到“放射”、“辐射”这类词,人们常常谈“核”色变。尤其是日本福岛核事故后,越来越多的公众认识到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对于大众健康和国家发展之重要。事实上,核技术的应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就如医学上针对肿瘤的放射治疗,以及广泛用于疾病诊断的X光、CT和PET等。但是,如何提高诊疗精准性并减轻副作用,却是当前放射医学与防护领域的研究重点。

     日前,国家科技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批准依托苏州大学建设省内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揭牌仪式上,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柴之芳的致辞铿锵有力:我们紧握放射诊疗和辐射防护两个“拳头”,致力开展特色鲜明、有原创性成果、能“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

      院士引领

      为人民健康、核安全和核能可持续发展而建

      2014年5月,江苏省发生一起铱-192放射源丢失事故,一名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病患者亟待救援。实验室临危受命,迅速组织专家精确给出患者受伤部位的照射剂量,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挽救患者生命并成功保住受伤肢体提供了临床依据。一时间,堪称国际首例的救援消息令实验室声名鹊起。   

     翻开苏州大学放射医学的发展史册,作为我国放射医学领域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她”曾活跃在许多历史影像中。1964年,核工业部在原苏州医学院成立放射医学系,旨在培养放射医学人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核电建设中,许多教师为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建设进行了环境评估和人员健康检查……

      苏大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党委书记曹建平,这位任职于学校三十余年的“放医人”,在谈起历史沿革时不禁感慨:“五十多年里,随着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变化,放射医学的学科建设起起落落。但无论是成立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建设放射医学国家重点学科,还是积极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都坚持将放射医学作为特色学科建设,这就是苏大人以医报国的一份坚守与担当。”

      201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柴之芳受邀出任苏大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院长。这位曾获国际放射分析化学和核化学领域最高奖的科学家,为大力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创新,提出了“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与实俱进”的办院方针。

      在之后的实验室筹建中,深谙科研之道的柴之芳院士同样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做“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以满足人民健康、核安全和核能可持续发展重大需求。于是,实验室凝练出放射生物效应及机理、先进放射诊断和治疗、辐射防护三大科研方向。

  “希望大家用‘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开展科学研究,而不是‘一年磨十剑’跟风热点。”身为实验室的“掌舵者”,柴之芳院士爱才更惜才。他坚持与教授一对一谈心谈话,集思广益;还将其科研经费全部用于实验室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并用工资专门设立奖学金资助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鼓励他们站高看远、大胆创新,以“舍我其谁”的精神开展具有科学价值的原创性研究。

     近五年里,实验室已获国家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50项,发表SCI论文500篇,先后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有关核事故医学应急等重大科研项目,并在辐射环境监测、核技术产业化、辐射防护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入“国家队”

      为服务国家区域战略布局而行

      作为低碳能源,发展核电是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二五”期间,我国核电机组在建规模已位列世界第一。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工农业等领域的核技术,同样具有高度的社会性。据统计,我国目前放射诊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已超50万。面对具有如此深远影响的应用前景,实验室的获批建设便成了有助于人民健康和国家核能发展的应时之作。

      清楚认识到这一使命的苏州大学在如何开展“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上作了系统思考。有两件任务则是共同指向:“一是通过多学科协同创新,在肿瘤精准放疗、分子影像靶向药物、放射损伤救治等精准医学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二是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以提高科技发展的社会感知度。”

      柴之芳院士认为,加入“国家队”,成为省内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既要紧贴国家重大需求,还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发展从大到强再到优,任重而道远,但也指日可待。在查看实验室团队2018年最新研究进展时,一项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创新成果让人瞩目:

      周如鸿教授团队通过大规模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提出羊毛甾醇可用于缓解和治疗放射性白内障,相关成果发布在Science,Nature等权威学术刊物。杨林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CTLA4和PD1抗体治疗可增加癌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为临床优化放疗与免疫治疗联用提供了新思路。王殳凹教授团队设计合成了阳离子多孔有机聚合物材料,在吸附容量、抗辐照性等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应用探索正在推进。

       ……

     不久前,苏州大学还与中广核核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协议,双方将在质子肿瘤治疗、加速器研发、核药物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打造具备自主核心技术的高端制造应用产业集群。这意味着,在瞄准国际放射医学与防护的重大科学问题上,实验室还将为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未来发展

      实验室原创力强,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苏州大学,是为了满足我国人民健康、核安全和核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而建立的。

      实验室前身为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和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实验室现已有一支由院士、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杰青获得者等组成的放射医学及交叉科学研究的人才队伍,科研团队专业结构合理,涵盖放射医学、辐射防护、血液学、临床医学、药学、材料学、化学等多学科领域。

      实验室现有用房逾1万平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6亿元,具有乙级放射性实验室、小动物成像仪、核磁共振成像仪、上转换共聚焦显微镜、单晶衍射仪、浮点运算速度达92万亿次/秒的计算平台、钴源辐照中心等大型放射医学研究装置。

     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以放射生物效应为基础、以放射诊治和辐射防护为目标”。围绕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面对核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瞄准国际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围绕放射生物效应及机理、先进放射诊断和治疗、辐射防护等3个重点研究方向开展前沿研究,通过人才队伍、重点支撑平台的建设以及体制机制的创新,建设和完善高水平研究团队,努力提高研发能力,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放射医学及相关学科可持续发展。

      未来,实验室将建设成为一个特色鲜明、具有原创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创新研究中心,培养放射医学优秀人才的基地,以及开放共享的放射医学成果转化的平台,为我国放射医学和辐射防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科学基础和平台保障。


《扬子晚报》 (2018-11-28 C3版 )

(新闻中心)
苏大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