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对话苏州·新制造”活动举行

为进一步助力苏州未来制造产业发展,探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的苏州定位,1217日,2021“对话苏州·新制造”活动在线上举行。本次活动在江苏省新型智库建设办公室、苏州市新型智库建设办公室指导下,在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支持下,由苏州大学东吴智库与苏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联合主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王缉慈,国家级人才、国家高端智库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江苏省社科名家、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徐康宁,复旦大学教授、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范剑勇,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志高等专家学者,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晓宏,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刘伯高,苏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于毓蓝,以及东吴智库研究员、市各新型智库代表,行业、企业代表等近千人参加了线上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徐维英主持。

首先,张晓宏副校长代表学校向各位专家、领导和参会人员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苏州大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情况。他表示,本次“对话苏州·新制造”论坛的举办,是东吴智库主动服务苏州、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决策咨询活动之一。未来苏州大学将以建设更好的苏州为己任,为发展苏州、服务地方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刘伯高副部长代表苏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向与会专家表示欢迎。他指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背景下,苏州如何发挥制造业优势与上海实现产业对接、完成苏州制造的迭代升级,成为苏州当前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为苏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会议主旨演讲由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主持。陆大道院士围绕“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一体化发展”,指出长三角大城市群是金字塔层级结构,也是扁平式、开放的、柔性的空间结构。该结构有助于新思想的形成与传播,具有竞争优势。城市群间应在产业层面、交通枢纽、生产商与供应商、基本物流、技术的交流与培训等方面合作分工协调。王缉慈教授聚焦“关于苏州新制造发展的思考——从开发区到创新集群之路”,以昆山台资企业和纳米新材料集聚为例,提出要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地理临近的相关企业、支持性机构和研发教育机构之间的产业联系,打造创新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力。刘志彪院长围绕“沪苏同城化:苏州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着重分析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苏州制造转型升级的新挑战、新机遇和新要求。他提出,未来苏州新制造产业要定位为跟上海配套的先进制造地区,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让苏州新制造成为“制造强国”建设中的样板和典范。曾刚教授围绕“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现状与前瞻”,以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提出要突破产业重点环节、关键技术“卡脖子”,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跨行政界限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同时建立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新机制。徐康宁教授围绕“双循环格局下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顶层设计、促进科技创新和资源合理配置,引导有效资源向企业集中,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并把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建设的成效纳入各地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范剑勇教授聚焦“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市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现状与挑战”,以吴江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情况为例,总结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薄弱环节,并分析借鉴了以色列案例,提出区域创新生态建设思路。孙志高主任围绕“强化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从建设科技强省和打造制造强省两个方面提出对策,为自主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最后,李湛院长对专家的精彩报告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下和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的需求更加迫切。此次活动提出了很多富有前瞻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对学界、政界、企业界都有很强的启发,为苏州以及长三角乃至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对话苏州”系列活动旨在推动智政对话互动、促进苏州创新发展,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聚焦苏州发展热点、难点,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取得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

(东吴智库、人文社会科学处)
苏大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