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最精彩一段大运河” ——2020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讨会举办

 1216日,“建设最精彩一段大运河”——2020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讨会召开。专家学者齐聚大运河畔,围绕苏州段大运河文化带的规划、生态保护、文旅融合、品牌传播等多个维度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苏州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把苏州打造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已经成为苏州全市上下的共识,也成为了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的方向与目标。本次活动由苏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主办,国际湿地科学家中国分会、亚太旅游联合会等单位协办。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进行交流分享。“想要讲好大运河开发和保护的中国故事,必须明确‘演员’是谁、‘舞台’在哪里、‘剧本’是什么。”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姚秀利解释,“演员”“舞台”“剧本”三个要素分别是指有代表性的运河文化资源、讲述运河故事的空间载体,活化传承的具体做法。他认为,应从文化价值、文化场景、文化活化三个方面入手,把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入进载体当中,提供创新型的服务。


 基于对运河苏州段近20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苏州大学卫生与环境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刚围绕“从苏州水生态保护看大运河流域水治理”这一主题作了分享。他表示,当前苏州应通过开展城乡供水信息建档立卡、强化水厂运行管理、完善城镇污水配套管网、严格工业企业环境准入等措施,针对性、系统性地解决运河面临的生态问题。

“苏州大运河的精彩集中体现在人城河联系最密切、水系连接最密集、文化品类最丰富、场景故事性最突出。”在亚太旅游联合会副会长刘勇眼中,大运河苏州段是流淌的文明、流动的商业和鲜活的经济,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运河苏州段建设的必由之路。“要站在整个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度看待苏州大运河;切口要小,要以做深做精做专的绣花功夫讲好故事、做好场景,连接文化,打造‘苏州古城+苏州大运河’的‘双IP’。”

我校传媒学院的张健教授建议,对大运河的传承保护,需要重构历史记忆、促进文化认同。“古老的文化要‘活化’,就必须赋予其当代价值的灵魂。”张健认为,短视频化、故事化、IP化、碎片化和情绪化是苏州大运河在自媒体时代值得思索的传播方向。

基于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一线工作,来自“运河吴门第一镇”望亭的宣传委员殷猛在现场向大家总结了望亭近几年在挖掘运河文化资源、配套项目建设、带动文旅业态提升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他表示,望亭作为京杭大运河进入苏州的第一镇,有责任也有能力做美大运河苏州段的“第一印象”。

我校社会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周永博从品牌和传播的角度做出了专业思考。他认为,千百年来,大运河与沿线城市始终是一种“城河共生”关系,二者相生互荣。因此,大运河在未来的活化利用中,也要注重与城市、与市民之间的联结,可以从构建“大运河文化带国民舒适物”的角度,塑造大运河文化的品牌战略与推广传播。

原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新华社智库特聘专家刘奇洪带来总结演讲“大运河资源的多维度保护和运用”。他建议,围绕大运河“活保护”,苏州应成立多方参与的领导机构,并要以运河为骨干,调整城镇布局、产业结构、运输方式、旅游线路等,实现大运河保护与利用的统一。

研讨会的最后,苏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办公室主任于毓蓝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并通报了研究院明年工作的重点方向:一是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应用导向;二是研究力量下沉,做好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线工作的智库支撑;三是加强对外传播,在大运河保护与发展工作上发出苏州声音、表达苏州态度、展示苏州实践。

苏州市、区运河办代表、苏州大运河沿线乡镇的负责同志、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代表及媒体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者会后纷纷表示,研讨会各位专家给大家带来了新颖的观点、丰富的信息、深入的思考、开拓性的思维,为苏州打造最精彩一段大运河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处)
苏大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