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破解家族性震颤难题


        525日,国际著名脑科学杂志《Brain》在线发表了由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徐兴顺教授团队联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淼教授团队关于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的重要研究成果,文章题目为“Essential tremor as the early symptom of NOTCH2NLC gene-related repeat expansion disorder”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 NIID)是一个少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临床上该疾病以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内嗜酸性透明包涵体为特征的慢性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病临床表征异质性大,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共济失调、帕金森症状、癫痫、发作性意识障碍、卒中样发作、脑炎样发作等,临床表现四不像,形式多样,极易导致漏诊误诊等,发病机制不明。诊断主要依赖典型的影像学表现(DWI皮质髓质交界处的高信号)和皮肤活检(嗜酸性玻璃样核内包涵体)。但这些检查出现异常往往在处于疾病晚期,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疗。

随着NIID的遗传进展,NOTCH2NLC基因中GGC三核苷酸的重复扩增被认为是NIID发生的原因。2019年《Nature Genetics》和《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等杂志都报道了NIID患者基因组内存在NOTCH2NLC基因GGC三核苷酸重复扩增,并揭示了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致病机制与NOTCH2NLC基因中GGC异常重复扩增相关。因此NOTCH2NLC基因GGC三核苷酸重复突变可以作为诊断NIID的遗传学证据。

徐兴顺教授近年来一直聚焦于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的研究进展,收集了十余个家系包括100多例患者,进行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通过与孙淼教授团队合作,攻坚克难,在实验室构建了一套快速检测NOTCH2NLC基因GGC三核苷酸重复检测的综合检测系统。基于这套系统,以前多个被误诊为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和周围神经病的多个家系被确诊为NIID,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这些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方向。

徐兴顺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关注并收集较多的家族性震颤的临床家系,为排除这些家族性震颤患者中是否存在NIID,团队成员对15个原发性震颤家系患者中进行了NOTCH2NLC基因GGC三核苷酸重复检测,发现其中一个家系存在GGC三核苷酸重复突变,重复数量超过100。然后对这个家系进行回顾性随访,发现部分患者磁共振检测存在典型的皮质髓质交界处形脱髓鞘病变;病理学证实皮下包涵体标志物P62和泛素的广泛存在。该家系部分患者也存在痴呆及精神症状,证实这个以原发性震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家系存在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破解了之前利用新一代测序也没有发现致病基因的家族性运动性震颤。

利用科技创新促进了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一发现也扩充了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的症状谱,证实了NIID症状异质性。该研究也实现了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结合。目前团队研究方向正致力于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探索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潜在治疗靶点。

本文的第一作者陈浩为苏州大学临床博士生,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通讯作者为苏州大学徐兴顺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淼教授。

(苏州医学院)
苏大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