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研讨会举行

      1218日,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研讨会在苏州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和新华日报社苏州分社联合主办,大运河古城镇保护发展研究中心、苏州吴都智库承办。会议通过邀请高校、政策研究部门、社科领域的专家,以专家评述、交流发言等形式,深入探讨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的保护和建设工作中关于高质量推进保护、规划、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大运河苏州段的高质量发展嵌入“智慧结晶”。

       建设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室参事车书剑,原建设部总工程师(副部级)姚兵,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杨静华,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古建筑行业年鉴》编辑部主任张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民协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会长罗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外事司、科技司司长李先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原副巡视员曹南燕,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付清远,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铜雕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承人、运河三老之一朱炳仁,人民日报世界遗产周刊主任编辑齐欣,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主任李松,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沈阳,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健,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刘伯高,苏州大学党委书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院长江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副院长、苏州吴都智库理事长史建华等专家出席会议,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大运河古城镇保护与发展联盟相关成员等参加了会议。

       江涌代表学校向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自苏州分院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课题研究,获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的5项课题,立项数量在全省分院当中名列首位。研究院精心编撰《苏州大运河史》,搭建苏州大运河数据库,苏州大运河网站也将于明年正式发布。同时,大运河现貌图库、京杭运河专题史料数据库等也在逐步推进。今年9月,苏州召开首届江南运河文化论坛,并发布《江南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苏州倡议》,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苏州方案

       刘伯高认为,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就是传承保护好我们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城市文脉;深挖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对于促进运河沿线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文化发展,打造苏州形象标识,提升国际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会现场,围绕如何高质量推进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这一主题,与会专家提出很多富有理论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的见解。王健认为,当前,中办国办发布《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江苏全省上下积极响应,深入贯彻落实。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经形成系统的“11611”规划体系,即1个《江苏省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1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推出关于生态、交通、水利等6个专项规划,省内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泰州、南通、南京11个城市同步推进,多部门协同。同时,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基金,建立大运河文化带研究的省级重点智库,召开大运河文化博览会等,全面强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做大做强沿线文化旅游产业。

车书剑提出,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要以“一盘棋”思维推进,既要统一规划、统一协调,也要合理分工,梳理好大运河文化发展脉络,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地推进大运河可持续发展。张柏认为,把基础工作做好,建设才能踏实。要保护好环境,留住山水,自然环境与人文遗产交相辉映,才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付清远强调,苏州作为江南运河段的代表城市,文化遗产最为密集。突出大运河苏州段的个性和特色,讲好新时代的大运河“苏州故事”,必须坚持保护治理优先,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精髓和当代价值。罗杨在会上提出,大运河本身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当代文化,可以通过文学、影视甚至高科技的现代表现手法全面展现,让大运河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文化遗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让历史传承和当代生活相融合;既要让大运河活起来,也让大运河火起来。姚兵从合作建设角度阐释“融”,他认为各地政府间要精诚合作,产学研全面合作,还要重视资本的力量,让银行和企业家一块参与到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中来,让全社会参与进来,凝聚起一股强大合力。

史建华在总结时表示,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思想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研究院将把研讨成果进行汇编整理,并上报地方政府供决策借鉴,助力苏州段打造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和世界运河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处)
苏大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