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头条刊发我校方世南教授文章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重要基石》

编者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89日头版头条刊发了我校东吴智库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方世南教授文章《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重要基石》,原文转载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指出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在生态环境已成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情况下,充分认识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有助于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安全战略,夯实生态安全这个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

生态安全事关国泰民安

生态安全本来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安全与食品安全,以及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程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具有能持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保障人民生态权益、经济社会发展不受或少受来自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威胁的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应对和解决生态矛盾和生态危机的能力。把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是将生态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以及人民生态权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生态问题与政治问题和民生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出一种新的安全观、政治观和幸福观。我国古代一直流传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说法,就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安全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感性世界的一切部分的和谐,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鲜明地表达了人类对生态安全的价值诉求。

包括生态安全在内的新安全观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它超越了传统安全观,认为对安全的威胁并非只来自军事,生态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个人人身安全的重大因素。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家理查德·乌尔曼提出,要对安全概念进行扩大解释,构成对安全威胁的范围应该包括自然灾变与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恶果。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200412月,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在第一条中规定:“为了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这就将维护生态安全作为立法宗旨写进了国家的法律,使其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得以确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维护生态安全的角度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测体制等举措,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和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强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从而为我国生态安全建设指明了方向。

维护好生态安全意义深远

在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自然和社会的互动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安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幸福安康最为坚实和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生态安全对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际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国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等都产生重大影响,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

生态安全影响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际安全。生态问题不仅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还影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雾霾天气、一些地区饮水安全和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等严重污染问题集中暴露,社会反映强烈。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同时,这一问题还会导致国际关系紧张,成为引起国际冲突甚至发生战争的重要原因。

生态安全影响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生态问题并不只是生态本身存在的问题,而且是文化问题和人的问题。生态本身无所谓文明与野蛮之分,生态文明根源于人的文明。人们对于生态价值和生态安全的认识会形成生态文化价值观,生态文化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一个社会的生态文化如何,直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出该社会成员的整体文明素质。在错误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支配下,人类对生态环境所采取的极其不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会引发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不科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和非绿色的发展观念指导下,形成了不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和生活消费观,产生了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奢靡浪费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进一步助长了与自然为敌的观念意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一种科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努力。

生态安全影响国土安全和资源能源安全。传统的安全观一般把国土安全作为维护边界、主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不太注重土壤、空气、水体是否遭到污染,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是否适宜等生态环境因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生态安全对国土安全的影响都是十分明显的。没有肥田沃土、绿水青山的国土不是安全的国土。由于生态不安全,直接影响国土质量和国土的实用价值,进而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安全也是资源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体系统,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人类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维护好生态安全,就能以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稳定、可持续供给的资源能源。

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型社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其中包含了构建生态安全型社会的重大任务。我们要建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生态安全型社会。因此,我们要不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使人民充分感受到建设美丽中国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幸福愉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第一,构建生态安全型社会,要牢固确立生态文明理念,充分认识维护生态安全对于国家总体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意义。要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提高全社会生态认知水平和生态安全能力,推动公众广泛参与生态安全型社会建设,切实维护我国生态环境系统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包括生态权益在内的根本利益以及国家整体利益。

第二,构建生态安全型社会,要加强生态安全管理,促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将生态安全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快推进生态安全重点领域的立法修法工作,通过对现行生态安全制度全面梳理和改革创新,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态安全监管体系、生态安全法律体系、生态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和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有效应对生态环境突发事件的信息共享机制、生态安全趋势的预测机制以及保障生态安全的组织机制。二是将生态安全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将国家生态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以严厉的问责机制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安全意识和生态安全责任。 

第三,构建生态安全型社会,要加强生态安全能力建设,提高国家生态安全智慧,增强国家生态安全韧性。加强国家生态安全智慧建设,是一项将信息智能技术纳入生态安全系统,以便于全面提高生态安全的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可控化的能力建设,它涉及环境污染源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环境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核安全与辐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增强生态安全韧性是指增强国家和公民个人在逆变环境中的反应、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使国家和公民在环境灾难和环境压力面前具有坚不可摧的韧性和弹性。

第四,构建生态安全型社会,要加强国际生态治理合作,促进全球生态安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在全球性生态危机面前,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有助于协调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阻止全球性生态危机方面的职责与利益,建立起国际分工明确、协调统一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世界各国分享在环境保护、绿色低碳技术、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治理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智慧,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合作共赢。

(本文系2017年度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应急研究专项课题“法治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Z33730117)阶段性成果)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苏大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